「春日醉起言志」李白  

chun ri zui qi yan zhi

「春日醉起言志」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
觉来眄庭前,一鸟花间鸣。
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
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
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李白

赏析:

这首诗作于天宝年间(742年以后),当时李白受唐玄宗召见,供奉翰林,原以为能一展抱负,结果却发现朝堂之上险恶重重,奸佞当道,自己难以施展才华。他性情狂放、不愿逢迎权贵,最终被排挤出京,内心倍感失落。这首诗正是他借酒浇愁、寄托身世之感的作品,表达了对官场黑暗的厌倦以及对超脱尘世的追求。

第一联:“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人生如同一场大梦,为什么还要如此劳碌奔波?
开篇便直抒胸臆,展现出诗人对人生本质的哲思。李白借用道家和佛家的思想,认为人生虚幻如梦,一切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既然如此,又何必辛苦经营世俗之事?这句话不仅是诗人自身的感慨,也具有广泛的哲理意义,启发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

第二联:“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
所以我终日沉醉,倒卧在庭前的台阶上。
诗人选择以醉酒来逃避现实,呈现出一种放浪形骸的形象。他的“醉”并非单纯的贪杯,而是对世事无常的抗议,是一种超脱的姿态。他的形象与《庄子》中的“至人无梦”形成对比,展现了李白既豁达洒脱又难掩失意的复杂心境。

第三联:“觉来眄庭前,一鸟花间鸣。”
从醉梦中醒来,看到庭院前,一只小鸟在花丛中啼鸣。
诗人从沉醉中醒来,映入眼帘的是宁静而美好的庭院景象。鸟语花香的春日景象让他暂时忘却世俗纷扰,沉浸在大自然的美好之中。这种由酒醉到清醒的转换,使全诗的情感节奏更加丰富,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变化。

第四联:“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
我不禁询问这是何时,流莺在春风中宛转啼鸣,似乎在回答我的疑问。
这一联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让流莺在春风中鸣叫,仿佛是在回答诗人的疑问——这是春天。诗人对春天的到来感到惊讶,似乎沉醉于人生苦闷太久,竟不知时光已悄然流转。这种“醉后觉春”的描写,不仅生动表现了诗人的状态,也暗含着对光阴飞逝的感慨。

第五联:“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
感慨之余想要长叹,却又举起酒杯自斟自饮。
面对美好的春光和鸟语花香,诗人本该欣喜,可现实的苦闷却让他忍不住叹息。然而,与其哀叹,他选择继续饮酒,以求忘却尘世烦忧。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既向往美好,又无奈现实,最终只能再度沉醉。

第六联:“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高歌一曲等待明月升起,曲终之时,世间万事已然淡忘。
诗人以豪放的方式结束了这首诗,他一边纵酒高歌,一边等待明月,似乎希望借此超脱尘世。歌声落尽,烦恼也随之烟消云散,这种“曲尽忘情”的境界,既是诗人的豁达,也是他的自我安慰,暗示着他对人生无常的领悟。

整体赏析:

这首诗充分展现了李白特有的“醉态哲思”——他借酒消愁,但在醉后却获得了对人生的顿悟。诗歌以“人生如梦”开篇,表达对世俗劳碌的质疑,随后写沉醉于酒,接着描绘醉后醒来所见的美景,最终又回归到对人生的超然态度。诗人的情感在沉醉、清醒、感慨、再度沉醉的过程中逐渐递进,形成了一种“醉中有悟,悟后仍醉”的独特境界,展现了他既超脱又无奈的复杂心绪。

写作特点:

  1. 道家与佛家思想的融合:诗人以“人生如梦”为主旨,表现了对尘世虚幻的领悟,体现出道家出世哲学的影响。
  2. 对比手法的运用:诗歌在“醉”与“醒”之间反复转换,从沉醉的麻木到清醒的觉悟,再到再度沉醉,构成了强烈的对比,使情感更加丰富。
  3. 拟人化的表达:诗中赋予流莺以语言,让春风和鸟鸣仿佛在回答诗人的疑问,增强了诗意的生动性和意境的幽远感。
  4. 音律流畅,节奏明快:全诗七言句式,朗朗上口,尤其是“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一句,既有音乐美,也蕴含深邃的哲理。

启示:

这首诗反映了李白对人生的思考,也启发我们如何面对现实的困境。人生短暂,宛如一场梦境,执着于功名利禄,往往徒增烦恼。诗人虽借酒消愁,但最终仍以豁达的态度面对现实。他的“醉”不仅仅是逃避,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在有限的生命中,珍惜美好、追寻自由,才能真正达到超脱的境界。

关于诗人:

Li Bai

李白(701 -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座之一,而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当属李白。李白将中国的古典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顶峰,并以卓越的成就影响了古今中外一代代优秀文人。

Total
0
Shares
Prev
「秋浦歌 · 其十五」李白  
qiu pu ge XV

「秋浦歌 · 其十五」李白  

「秋浦歌 · 其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李白 赏析:

Next
「客中行」李白  
ke zhong xing

「客中行」李白  

「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李白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