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
王维
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
赏析:
这首诗作于王维寓居长安时期。彼时政治黑暗,士子多失志沉沦,王维内心向往隐逸之风,遂作此诗,以表达对隐居高士吕逸人的深深钦慕之情。新昌里在长安城内,吕逸人即居于此地,闭户著书,远离尘世喧嚣,成为王维心中理想的隐逸象征。
第一联:“桃源一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这处桃源般的地方,自古以来便远离尘世喧嚣。我顺着柳市南头,前来寻访这位隐居之人。
首联虚实结合,借“桃源”抒发对吕逸人居所的向往,又以“柳市南头”点明实地行踪,开篇即展现出诗人倾心仰慕之意。
第二联:“到门不敢题凡鸟,看竹何须问主人。”
来到门前,敬仰之情使我不敢随意题字,只需静静观赏门前修竹,无需打扰主人。
虽未遇见吕逸人,但诗人以“不敢题凡鸟”自谦,寄托敬仰之心。观竹寄意,表明寻访之意真挚恳切。
第三联:“城上青山如屋里,东家流水入西邻。”
城楼之上,青山近得仿佛就在屋中;东边人家的流水,潺潺流入了西边邻舍。
环境描绘灵动自然,表现吕逸人住所山水环抱、清幽绝尘的理想隐居之地,与前联“绝风尘”相呼应,深化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神往。
第四联:“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
长年累月闭门著书,亲手种下的松树也已苍老,树皮如同龙鳞般斑驳。
最后从正面写吕逸人的隐逸实况,赞叹他坚贞不移的隐居精神,松树老去象征岁月流逝,也映照出主人隐居之志的持久坚定。
整体赏析:
这首诗以探访隐士吕逸人为题,句句浸透诗人对高洁隐逸生活的向往与钦羡。起笔以桃源设境,实地寻访中虚实交错,情景交融。虽未得一见,却以“不题门扁”表达出对主人崇高人格的敬仰。中间描绘居所环境,青山流水,诗意盎然;结尾则以坚守岁月、松老成龙鳞之象,真实而深沉地赞美了吕逸人坚贞不渝的隐居岁月。全诗风格自然流畅,层次分明,情致深远。
写作特点:
本诗最大特色在于虚实结合、笔法灵活。一方面以“桃源”虚拟意境,另一方面以“柳市南头”寻访实景穿插叙写,使情感真挚而不浮泛;青山流水、松老鳞生的描绘中既有画意,又饱含情思。虚中有实,实中见虚,诗中情景交融,意境深邃。此外,诗中巧妙运用对仗工整自然,使语言凝练而富有韵律美。
启示:
这首诗启示我们,在纷扰浮躁的世间,仍可寻求一方心灵的净土,以淡泊之心安顿身心。面对世事喧嚣,真正的高洁并非逃避,而是如吕逸人那样,默默坚守、闭户著书,于青山流水之间,涵养精神世界的富足。王维笔下的隐逸情怀,至今仍能给予人们心灵的清凉与力量。
关于诗人:
王维(701 — 761),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王维是一位山水田园诗人,这是现今人们对其人其诗的一般印象。他的山水田园诗,兴象超远、意趣幽玄,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色韵清绝,广受后世读者喜爱。但王维其人,却从未真正成为山水田园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