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闺」
张仲素
欲剪宜春字,春寒入剪刀。
辽阳在何处,莫望寄征袍。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战乱频仍的时期,是崔道融《春闺二首》之一。诗人借春天闺阁女子的剪字情景,表达了她对远征亲人的思念和无法通信的无奈。通过微妙的细节描写,将战争带来的离愁别恨与春天本应有的生机盎然形成对比,情景交融,含蓄深沉。
第一联:“欲剪宜春字,春寒入剪刀。”
想剪出“宜春”两个字寄给远方的亲人,但料峭春寒却透进了剪刀之中。
这一联描绘了女子欲以“剪字”为寄情之物的细节。春寒袭人,不仅笼罩环境,也象征着心境的凄冷。此处的“宜春”一方面代表时节,另一方面也暗藏对春日团圆、幸福生活的向往。
第二联:“辽阳在何处,莫望寄征袍。”
辽阳远隔万里何处可寻?不要再指望能把征衣寄给他了。
诗意由春寒转入对现实的无奈:战场遥远,通信无门。女子无法将亲手缝制的征袍送出,徒增哀愁。全句以问带叹,感情深切而不露痕迹,体现了古典诗词中以静写情的艺术手法。
整体赏析:
整首诗以春日闺房为背景,刻画了一位女子企图通过剪纸寄情、却因春寒与战争阻隔而生忧的心理状态。诗中并未直接提及“战争”、“离别”这些字眼,而是通过“剪字”“征袍”“莫望”等细节,隐约传达出战争带来的亲情阻隔和音信断绝。诗中以“春寒”写环境冷寂,映照人物内心的忧愁;“辽阳”点出战地之遥,寄袍无望,更添一层愁绪。短短四句,既有动作(剪字)、又有心理(无望),情绪从希冀转向失落,层次分明、感情充沛,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写作特点:
这首诗以闺中女子的视角出发,借“剪字”寄情这一民间生活细节,展现战争之下女性的深情与无奈。语言凝练、情意含蓄,善用象征与双关,如“春寒”“征袍”等既具现实意涵,也有情感象征,使短诗意蕴丰富。此外,诗歌结构紧凑,以动写情、以景衬情,充分体现了唐代诗歌含蓄婉约的审美风格。
启示:
这首《春闺》通过闺中女子剪纸寄情的细节描写,生动反映了战争带来的情感创伤,也表现了普通人在战乱中对亲情与团圆的渴望。诗中的“剪字”虽小,却饱含千言万语,透露出女性温柔的情感与对现实无力抗争的悲苦。这种以小见大、以静写情的写作方式,不仅增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也提醒我们关注战争对个体情感与家庭生活的深刻影响。
关于诗人:
崔道融(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自号东瓯散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乾宁二年(895年)前后,任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县令,早年曾游历陕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后入朝为右补阙,不久因避战乱入闽。《全唐诗》录存其诗近八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