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815年左右,是刘禹锡贬谪二十三年后初得起用、再度与老友白居易重逢时的酬答之作。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政治改革失败而被贬,历经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地,长期沉浮于仕途下层。此次在扬州席间与白居易相遇,触景生情,诗人借机抒发对往昔岁月的回忆与感慨,同时展现自己历经磨难而愈加豁达、乐观的精神风貌。
第一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度过了二十三年被弃置的光阴。
诗人以“巴山楚水”概括长期流放之地,用“凄凉地”渲染环境的荒凉冷落,用“弃置身”表达仕途遭弃、漂泊无依的苦楚,情感深沉而克制,含蓄地揭示了自身的不幸遭遇与被时代遗忘的哀愤。
第二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怀念故去的旧友徒然吟诵《闻笛赋》,归来却仿佛成了误入幻境、百年已过的烂柯人。
诗人巧用“闻笛赋”与“烂柯人”两个典故,以寓旧友凋零、世事全非。情感由“怀旧”而发,流露出对过往岁月与战友的深切怀念,也体现了身世浮沉中诗人对时光流转的痛感与疏离。
第三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翻覆的船只旁边仍有千帆竞发;枯萎的病树前方却是春意盎然的万木争荣。
这两句成为千古名句,以象征手法表现出世事更替与新旧交替。沉舟、病树象征诗人自身的遭遇,而千帆、万木则代表着时代发展的新气象。诗人不但没有怨天尤人,反而以豁达心态正视个人得失,表达出对未来与新生的信心。
第四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今天听你为我吟诵这首诗篇,暂借这杯美酒来振奋精神。
此联回应白居易的“见赠”,以轻松温暖的笔触收束全篇,展现两位友人相互扶持、彼此鼓舞的情谊。尽管过往风雨坎坷,但面对知己的慰藉,诗人仍愿振奋精神,继续前行。
整体赏析:
全诗以感慨起,以希望结,既有对沉浮仕途的感喟,又有对岁月流转的唏嘘,更有重逢知己的慰藉与鼓舞。诗人虽遭贬多年,却不沉湎于哀伤;他以典雅的语言和哲理性的比喻,道出个人命运与时代更替的交织,情感深沉而节制,风格沉郁而不晦涩。诗中那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坚韧精神与达观态度,使其成为刘禹锡诗歌中的代表之作。
写作特点:
- 用典自然,情感深沉:诗中典故融入得体,如“闻笛赋”“烂柯人”等,使情思深远而不晦涩,抒怀真挚且富有文化底蕴。
- 对仗工整,寓意深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对仗工整,富含人生哲理,寄寓新旧更替之理。
- 笔调转折自然:从“凄凉”“弃置”到“长精神”,情感线由忧郁转向奋发,转折处自然流畅,不显刻意。
- 语言简练而含蓄:诗句凝炼,意蕴丰厚,尤以“千帆过”“万木春”堪称千古佳句,寓意无穷。
启示:
这首诗告诉我们,即便身处逆境、命运多舛,也要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人生沉浮如潮水更替,新旧更替是必然规律,个人的挫败并不代表一切。正如诗中所写“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哪怕自己身如病树沉舟,也要看到希望的方向,不失斗志与精神。这种坚定信念与旷达情怀,对今日依然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和精神启迪。
关于诗人:
刘禹锡(772 - 842),字梦得,中山无极(今属河北)人,后迁洛阳。唐代中叶进步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是这一时期具有独特成就的诗人。在他的创作中,不乏反映时事和民间疾苦的诗篇。艺术上,他既能继承前代优秀的文学遗产,又能从民间文学中吸取有益的养料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诗歌语言明快活泼,节奏响亮和谐,风格雄浑爽朗,为时人所推重,誉之为“诗豪”。尤其是仿民歌的《竹枝词》,于唐诗中别开生面。有《刘梦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