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柳宗元

chen yi chao shi yuan du chan jing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汲井漱寒齿,清心拂尘服,
闲持贝叶书,步出东斋读。
真源了无取,忘迹世所逐;
遗言冀可冥,缮性何由熟?
道人庭宇静,苔色连深竹;
日出雾露余,青松如膏沐。
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柳宗元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诗人政治上受挫、心境孤郁,面对仕途奔逐的无望,他寄情于佛理与山水之中,试图从中寻求精神的慰藉与超脱。《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正是他清晨前往超师禅院读经所得的内心感受与冥思体悟的自然流露。

第一段:汲井漱寒齿, 清心拂尘服,闲持贝叶书, 步出东斋读。
清晨用井水漱口、清理衣物后,诗人怀着恭敬之心,手持佛经走出东侧的书斋,专注地诵读禅理。
这几句通过动作描写“漱”、“拂”、“读”,刻画出诗人内外净洁、专心致志的状态,表现其潜心修身、虔诚求道的姿态。

第二段:真源了无取, 忘迹世所逐;遗言冀可冥, 缮性何由熟?
禅宗真理本无所取,而世人却舍本逐末,迷恋尘俗虚妄。我虽有冥契佛意的渴望,但自身性情却难臻圆熟。
这一段诗人以质疑之笔探讨对佛理的思考,表达了对空谈“遗言”与世俗盲从的反感,也流露出自己虽向往清净之境,但却难以真正参悟、深修的无奈心情。

第三段:道人庭宇静, 苔色连深竹;日出雾露余, 青松如膏沐。
禅院清幽宁静,苔色与深竹相连。日出时雾露未尽,青松仿佛经润泽梳洗,青翠油润。
写景中融入禅意,展现出晨间禅院的恬静与幽美,如画的意境中充满空灵静穆之感,使读者感受到佛门外物之净,也象征诗人心灵的一种洗涤与宁静。

第四段:澹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
在这清幽之境,我心中澹泊,远离言语的执着,虽未彻悟佛理,却已体会到心灵的欢悦与满足。
诗人在结尾点明主旨,虽未能深入参禅,但在这清净环境中体验到一种“不言之教”的悟悦。这是身心脱俗后的淡泊自足,也是精神上的超然超脱。

整体赏析:

这首诗层次井然,情景交融,以朴素之笔描绘早晨诵经、思理、观景、悟心的全过程。诗人从洁身静心的仪式出发,到佛理沉思的困惑,再至对环境的审美体悟,最后在“澹然离言说”中达到了心灵上的释然。这不仅是一首写景抒情诗,更是一首深具哲理的诗篇,展现出柳宗元在贬谪生活中的孤寂与追求精神超脱的坚韧。

写作特点:

  • 语言洗练、结构严密:全诗分四段,层层推进,从“漱齿拂尘”写到“心自足”,顺理成章。
  • 寓情于景,借境悟理:庭院静、苔色深、雾露未干、松似膏沐,一切皆为诗人内心投影。
  • 语义双关、呼应题目:以“日出”回应“晨”,以“东斋”印证“诣”,形式与内容浑然一体。
  • 思辨深刻、哲理丰富:探讨佛理与世俗之隔,表现出理性、冷静的思考气质,也彰显了诗人的人格追求。

启示:

这首诗让我们看到,当人生陷入困顿、政治失意之时,可以借助宁静的环境、精神的修养、哲理的思考来寻求内在的平衡与慰藉。它启示人们在纷扰中保持一颗澄澈的心,哪怕未能彻悟真理,也可因环境的宁静与自我的反思而获得心灵的满足与平和。在当代社会节奏日益加快的背景下,这种淡泊宁静的修养之道更显弥足珍贵。

关于诗人:

liu zong yuan

柳宗元(773 - 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是唐代进步思想家、优秀文学家和革新政治家。他出生前十九年,爆发了使唐朝由盛而衰急遽变化的安史之乱。后来的永贞革新的失败是历史的悲剧,这个悲剧断送了柳宗元的政治前途,却使他跻身于思想家和文学家的行列。

Total
0
Shares
Prev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
deng liu zhou cheng lou ji zhang ding feng lian si zhou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Next
「溪居」柳宗元
xi ju

「溪居」柳宗元

「溪居」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柳宗元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