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秋望」
杜牧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赏析:
这诗是晚唐诗人杜牧的一首写景小诗。虽然具体创作年份无法确定,但一般认为作于大中四年(850)杜牧晚年居长安时。诗以长安的秋色为描写对象,通过远眺高楼、南山和清爽秋景,赞美高秋的气势与明净之美。
第一联: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高楼耸立在霜染的树林之上,天空如同一面明镜,没有丝毫尘埃。)
首联描绘了诗人登楼远眺的立足点和所见的天空景象。楼阁的巍峨与霜树的高耸形成层次感,而澄净如镜的秋空不仅写实,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清明高远。
第二联: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峻拔的终南山与辽远的秋色,气势都同样雄伟壮丽。)
次联将具体的南山与抽象的秋色并举,以南山的挺拔衬托出秋色的高远辽阔,表现出诗人对秋天景象的深刻体悟。南山作为实体承载了秋色的气韵,使虚与实相得益彰。
写作特点:
- 构图层次鲜明:
前两句以“楼”和“霜树”作为近景,以明净的天空为背景;后两句则从远景描绘终南山与秋色的气势,使景物层层递进,空间感鲜明。 - 虚实结合,以实托虚:
南山的形态与秋色的抽象概念形成对比,通过南山的峻拔突出了秋色的辽远与深邃。 - 情景交融,写景寓意:
景色的高远明净与诗人内心的超然豁达互为表里,形成了景物描写与精神境界的高度统一。 - 动静结合,充满气势:
尾句赋予南山与秋色一种动态的“争高”之感,使全诗在蓬勃的生气中落幕。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咏秋小诗,但诗人并未落笔于秋的萧瑟,而是着力表现秋色的明净、高远和辽阔。通过对楼阁、霜树、镜天和南山的层次性描绘,构建出一个富有纵深感的空间画面。诗人以南山映衬秋色,使抽象的秋景更具形象性,同时赋予秋天以高远、峻拔的气质。这不仅是自然美的展现,更是诗人胸怀气度的外化,体现了杜牧昂扬向上的精神追求。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深邃,读来令人心旷神怡。
启示:
这首诗展现了诗人以高远视野观察自然景物的独特审美情趣,同时也传达了一种超越世俗的胸怀和境界。诗中“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的形象描绘,让人感悟到人与自然共鸣时所能达到的豁达与超然。这种精神力量鼓励人们在繁杂生活中保持心灵的澄净与开阔,追求更高远的境界。
关于诗人:
杜牧(公元803 - 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文宗时进士,历官弘文馆校书郎,州刺史,中书舍人。晚唐诗人中,他是有自己特色的一人,后人并称李商隐与杜牧为“小李杜”。其诗明媚流转,富有色泽,七绝尤有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