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旁限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朝晚期,李商隐身处动荡的时代,仕途坎坷,生活清贫。他在诗中以蝉自喻,表达自己身处高位却难以果腹的无奈,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这首诗不仅是对自身处境的描写,更蕴含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坚持。
第一联:“本以高难饱,徒旁限费声。”
蝉栖居高处,本就难以果腹,纵然拼命鸣叫,也只是徒劳无功。
诗人借蝉的生存困境映射自身仕途的艰难,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
第二联:“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拂晓时分,蝉鸣稀疏微弱,似乎即将断绝,而整棵树依旧苍翠茂盛,毫无怜悯之意。
这句通过对比的手法,强调了生命的脆弱与环境的冷漠,隐喻人情冷暖,表现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深切感受。
第三联:“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身为微官仍然四处漂泊,而家乡的庭院早已荒草丛生。
诗人转而抒发身世之感,仕途飘摇,故园荒芜,勾勒出一幅身世飘零、心境凄凉的画面。
第四联:“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你的鸣叫让我深感警醒,而我的全家同样生活清贫。
诗人回到对蝉的描写,但不再单纯以蝉自喻,而是将其作为对照,映衬自身的境遇,并进一步深化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
整体赏析:
本诗通过咏蝉寄托身世之感,表达诗人仕途困顿、生活贫寒的苦闷情绪。蝉高居树上却难以果腹,正如诗人身处官场却无法实现抱负;蝉的叫声徒然,亦如诗人呼号无果。诗人借蝉鸣道尽身世飘零的凄苦,并借树叶的无情映射世态炎凉。全诗由物及人,情感递进,意境深远。
写作特点:
本诗以物喻人,寓情于景,语言简练含蓄。首联直指主题,以“高难饱”道出困顿之境;颔联通过蝉鸣与树叶的对比,塑造出冷漠无情的环境氛围;颈联承接身世飘零之感,使个人遭遇更加具象化;尾联由物及人,深化主题,富有层次感。全诗语言工整,意境凄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启示:
诗人以蝉自喻,折射出士人身处乱世的无奈与坚持。诗中流露出对官场现实的失望,也展现了诗人清贫自守的高洁品格。人生在世,不免会遭遇困境与冷漠,但如何面对,则决定了个人的精神世界。李商隐虽然身陷泥沼,却仍保有一份清醒的自觉,这种精神值得深思。
关于作者:
李商隐(813 - 858),字义山,晚唐大家,擅骈文,尤工诗。诗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怀州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人。少年时,境况极为艰难九岁丧父,所谓“浙水东西,半纪漂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