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白居易

cao

「草」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

赏析:

这首诗是白居易早年所作,诗人通过描绘春草的枯荣轮回,寄托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同时也蕴含对生命顽强不息的赞美。这首诗意境开阔,情感深远,既表现出对离别的不舍,又蕴含着勉励和希望,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第一联: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复一年,枯萎了又重新繁茂生长。
诗人以草起兴,开篇点出青草的周期性变化,“离离”形象地表现了青草繁茂的样子。“一岁一枯荣”不仅描绘出草木自然规律的轮回,也隐含着人生沉浮的哲理,寓意着希望与生命的延续。

第二联: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纵然野火肆虐,青草仍不会被彻底焚毁;只要春风一吹,它们便能再次萌发生长。
此句最为脍炙人口,展现了青草顽强的生命力。野火虽能焚烧一切,但草根依然存留,春风一吹,它们便重新焕发生机。这象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也隐含着对友人的勉励,暗示人生虽历经风雨挫折,但仍能迎来希望的春天。

第三联: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远处芬芳的野草蔓延至古道,晴日下翠绿的草色与荒凉的城郭相连。
青草不仅生命力旺盛,还迅速扩展,甚至覆盖了古道与荒城。此处通过“侵”与“接”两个动态词,生动描绘了草木蓬勃生长的情景,也象征着自然对岁月变迁的包容,让荒凉的遗迹重现生机,赋予了历史与现实交融的意境。

第四联: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今天我又来送别友人,满地的青草也仿佛承载着离别的深情。
“王孙”指远行的友人,青草茂盛,仿佛也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萋萋”不仅形容草木繁盛,更映衬出诗人内心的离愁别绪。此句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离别情感相结合,使得送别场景更加动人,富有诗意。

写作特点:

  1. 兴象入题,意象鲜明:以春草的枯荣变化起兴,赋予其顽强不息的象征意义,使整首诗充满生机。
  2. 对仗工整,语言自然:颈联“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对仗工稳,既展现景物的动态变化,又蕴含历史与现实的对比。
  3. 情景交融,寄情于物:通过草的生生不息来映照送别之情,使诗歌更具哲理性和感染力。
  4. 寓意深远,富含人生哲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也隐含着人生起伏、希望常存的深刻道理。

整体赏析:

这首诗以春草为主线,通过描绘其生命力的顽强,将景与情紧密结合,赋予草木以象征意义。草不仅是自然之物,更代表了生命的轮回与不灭的希望。诗人在送别友人的过程中,以草自喻,既寄托了惜别之情,也表达了对人生挫折后仍能重生的感慨。全诗既有自然景物的生动描绘,又蕴含深刻的哲理,是送别诗中的佳作。

启示: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送别诗,更是一首关于生命和希望的颂歌。草木枯荣自有时序,人生亦是如此,虽有困顿,但希望不灭,正如春风吹拂后的青草,仍能再度繁盛。这首诗告诉我们,无论遭遇多少挫折,只要保持希望和坚持,总有一天会迎来新的春天。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使得此诗在千百年来广为流传,成为人们共鸣的经典之作。

关于诗人:

Bai Ju-yi

白居易(772 - 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人称白傅。原籍太原,后徙下邽(今陕西渭南)。白居易是唐代创作数量最多的诗人,其诗有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等类,也是继李白杜甫之后最有影响力的诗人。

Total
0
Shares
Prev
「哥舒歌」西鄙人
ge shu ge

「哥舒歌」西鄙人

「哥舒歌」北斗七星高, 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 不敢过临洮。 西鄙人 释义:

Next
「送崔九」裴迪
song cui jiu

「送崔九」裴迪

「送崔九」归山深浅去, 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 暂游桃源里。 裴迪 释义: 这首诗是裴迪送崔兴宗归山隐居之作,劝勉其隐居山中,寄情山水,不要再出来。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