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王昌龄

cai lian qu

「采莲曲」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王昌龄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夏天,彼时王昌龄因事被贬为龙标尉,寓居黔地。这是他初到边地之时所作,诗中描绘了他第一次见到采莲女子的情景,以轻盈婉丽之笔描绘出湖边夏日的秀丽图景,也表达了他在贬所一时所触发的柔情和诗意。

第一联:“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翠绿的荷叶仿佛与少女的罗裙是一种颜色裁成,粉红的荷花在她的脸庞两侧绽放。
这一联将人物与景物巧妙融合,把采莲少女的罗裙比作荷叶的颜色,少女的容颜映衬着盛开的荷花,借物写人、景中见情,既写出环境之美,又写出少女之丽。

第二联:“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少女进入荷花池中便难以分辨,只听到歌声才意识到有人在其中。
这一联营造出人花难辨的朦胧美感。翠叶红花掩映下的少女若隐若现,在视觉上已不可辨,只凭那清丽歌声,方知有人。虚实相生,妙笔生花。

整体赏析:

全诗如一幅意趣盎然的夏日采莲图,寥寥数语却营造出一种画中有人、人似花开的美感境界。前两句写人景融合之美,少女宛若荷中仙子;后两句则将少女隐于荷花之中,以“乱入池中看不见”写出朦胧的意境,以“闻歌始觉有人来”点出她的存在,给人以忽然之感,回味悠长。整首诗语言清丽自然,笔调轻盈灵动,表现了唐代诗歌中典型的清新婉丽风格。

写作特点:

  • 工整对仗:首句将“荷叶”与“罗裙”、“一色”与“裁”相对;次句“芙蓉”与“脸庞”映衬,句式工整,意象相融。
  • 虚实结合:实写环境与人物,虚写“看不见”的朦胧之感,通过声音“闻歌”传达人物的存在。
  • 借景衬情:借自然清新的荷塘景色,映照少女的青春美丽,画面感与情感共生。
  • 意境唯美:将自然景物与人物形象融为一体,展现出一种空灵、飘渺、含蓄的美。

启示:

这首诗以精炼而清新的语言,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展现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力和超凡的艺术感受力。它提醒我们,美不仅在于被描写的事物本身,更在于与环境融为一体的意境。王昌龄虽处贬所,仍能以诗意眼光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细节,体现了他超越境遇、敏感细腻的艺术品格。

关于诗人:

Wang Chang-ling

王昌龄(约690 - 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王昌龄诗以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为多,生前就负盛名。他的七绝与李白并称,被誉为“七绝圣手”。

Total
0
Shares
Prev
「题僧房」王昌龄
ti seng fang

「题僧房」王昌龄

「题僧房」棕榈花满院,苔藓入闲房。彼此名言绝,空中闻异香。 王昌龄 赏析:

Next
「杳杳寒山道」寒山
yao yao han shan dao

「杳杳寒山道」寒山

「杳杳寒山道」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寒山 释义: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