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年)春夏之交。当时,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至南荒柳州,已历十二年之久。诗人境遇凄苦,亲人离散,两位弟弟一人病逝、一人远离,他孤独无依、满怀愁绪,于是写下此诗抒发别离之情和迁谪之苦。
第一联:“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凄凉孤独,仿佛残破的灵魂更加黯然神伤;在越江边双双落泪,难舍离别之情。
此联写兄弟在江边惜别的场景。离散之苦、孤寂之痛交织,诗人因自身遭遇和亲人离散而倍感凄凉。
第二联:“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一人离开家国远赴六千里之外,十二年间经历无数生死劫难流放蛮荒。
此联写诗人十二年贬谪的坎坷经历,虽是实写,却满含愤懑不平之情。诗中“万死”“投荒”等词语不仅渲染出诗人流放生涯的艰难,也隐含对不公命运的控诉。
第三联:“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桂岭瘴气浓云如墨,洞庭春尽水天相接,浩渺无际。
此联用比兴手法写兄弟各自去处。桂岭瘴云象征诗人的困厄环境,而洞庭的广阔风光则预示兄弟的未来充满希望。一抑一扬,隐含兄弟相隔南北、难以再见的哀愁。
第四联:“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若问以后相思入梦,梦中总有荆门郢树的迷蒙烟光。
此联以“郢树烟”象征梦境中的相思,表达了兄弟离散后难以相见的深切怀念。情景交融,情思绵长。
写作特点:
- 情景交融:以景托情,借桂岭瘴云和洞庭水天对比兄弟各自的境遇,表达离愁别绪。
- 用典自然:虽不直接引用典故,但“万死”“投荒”等词句自带深厚意蕴,含蓄深沉。
- 对仗工整:全诗对仗整齐,用语简洁,意蕴深远,既有叙事铺陈又饱含感情。
整体赏析:
这首诗融兄弟离别之情与迁谪之痛于一体,以骨肉亲情为线索,贯穿诗人对贬谪命运的不满与无奈。首联写离别之情,情真意切,令人动容;二联回顾流放岁月,抒发满腔愤懑;三联以景喻情,蕴含浓厚的离别愁绪;尾联用“相思梦”点明主题,情感深挚而意境迷离。全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充分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力和情感深度。
启示:
诗歌以深挚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传递了家国离乱中的人生苦痛,启示我们珍惜亲情,正视逆境。同时,诗人将个人遭遇升华为普遍的情感体验,让读者体会到离愁别绪的深切共鸣,从而更加关注命运中的希望与坚持。
关于诗人:
柳宗元(773 - 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贞元九年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贬永州、柳州。其文峭拔峻洁,《永州八记》确立山水游记范式;寓言《三戒》《捕蛇者说》揭露时弊;诗歌清峻孤峭,《江雪》"孤舟蓑笠翁"写遗世独立。与韩愈并称"韩柳",同列"唐宋八大家"。在贬谪中深化文学创作,刘禹锡编其遗作为《柳河东集》,后世誉其"文如其人,峻洁精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