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赏析:
白居易在元和十年(815年)因“权奸谗间”被贬为江州司马,仕途受挫,心境也逐渐发生变化。后来,他被召回朝,但仕途依旧不甚得意,直到任苏州刺史时,已是晚年。此时的白居易虽仍在仕途,但早已对纷扰的官场感到倦怠,向往闲适淡泊的生活。这首《白云泉》便是他在苏州任职期间,面对天平山的白云泉,触景生情,抒发自己希望摆脱尘世羁绊、追求安闲自在的思想感悟之作。
第一联: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天平山上泉水潺潺,白云悠悠飘荡,云无心而自得,泉水闲适自流。
诗人描绘天平山的自然景色,白云随风自由舒卷,泉水潺潺流淌,二者都恬淡无争,呈现出闲适自适的状态。这里的“无心”与“自闲”不仅是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更是诗人情感的投射,表现出对超然物外、恬淡自适生活的向往。
第二联: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泉水何必急急流向山下,只是徒然在尘世间掀起波澜罢了。
诗人借泉水象征自己,表达对世俗纷争的厌倦。白云泉本是清净自适,却要奔流入世,徒增波浪。这一句既有劝慰泉水不必奔流之意,也隐含着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思考,透露出他对仕途的厌倦与超脱的愿望。
写作特点:
本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空灵深远。诗人巧妙运用比兴手法,以白云的“无心”与泉水的“自闲”象征宁静淡泊的心境,同时以泉水奔流比喻入世后的波折,将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含蓄地表达出来。此外,诗歌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短短四句便构建出一幅淡雅的山水画,也折射出诗人心境的变化。
整体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天平山白云泉的描写,寄托诗人对清静无为、远离尘世纷争的向往。白云泉象征着宁静安适的理想生活,而它奔流入世的行为,则让诗人联想到自己身陷官场的无奈和对功名的淡泊。诗歌以自然景物寄托人生哲理,虽言简意深,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展现了白居易晚年渐趋超然、归隐田园的心境。
启示:
这首诗展现了白居易晚年的人生观,从曾经的积极入世到后来的顺应自然、淡泊名利,反映了古代文人常见的心路历程。诗人通过对白云与泉水的描写,表达了对宁静自由生活的向往,也暗含对世俗纷争的感慨。这种寄情于景、借景喻志的手法,使诗歌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关于诗人:
白居易(772 - 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人称白傅。原籍太原,后徙下邽(今陕西渭南)。白居易是唐代创作数量最多的诗人,其诗有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等类,也是继李白杜甫之后最有影响力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