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 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 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 愁云黪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 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 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 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边塞送别诗。武判官是岑参的前任同僚,这首诗正是岑参为送武判官回京复命所作。当时岑参正在西北边地(北庭节度使幕府)任职,身处冰天雪地之中,边疆风物、壮丽雪景以及送别同僚的复杂心情交织在一起,成就了这首咏雪名篇。诗人通过雄奇壮美的边塞雪景描绘,以及奇思妙想的诗句,将咏雪、写景、抒情、送别巧妙融合,形成极具特色的边塞送别诗。
第一联: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北风席卷大地,连白草都被吹折;塞外胡地,八月就已飘起漫天飞雪。
这两句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开篇,将西北边地八月飞雪的奇寒景象展现出来,为全诗营造了独特的环境基调,突出了边地气候的严酷和奇特。
第二联: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忽然之间,好似春风一夜吹来,千树万树竞相绽放如同洁白的梨花。
以春天梨花盛开的繁茂景象比喻雪后世界,奇幻瑰丽,浪漫之中又带有寒意,展现了岑参特有的奇思妙想,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第三联: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雪花飘进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着也不暖,锦被盖着仍觉得单薄。
从室外到室内,雪带来的彻骨寒冷无处不在,细节生动地刻画出边塞生活的艰辛,为后面送别情境埋下伏笔。
第四联: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将军的双手冻得拉不开战弓,都护的铁甲冰冷依然披着。
这两句从战士的感受切入,既表现边地的酷寒,也彰显戍边将士不畏严寒、坚守职责的豪迈气概。
第五联: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黪淡万里凝。”
瀚海沙漠上纵横着百丈冰川,天空万里愁云惨淡,凝结不散。
极度夸张的边地全景图,将寒冷与离愁交织在一起,为送别氛围增添沉重感。
第六联: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中军大帐摆酒为归客送行,胡琴、琵琶、羌笛齐奏欢送。
送别场景正式展开,异域风情的音乐渲染出边塞独特的送行氛围,也暗示送别中掩不住的伤感。
第七联: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暮雪纷纷扬扬飘落在辕门前,寒风劲吹,冻硬的红旗却无法翻动。
以边塞实景烘托出壮丽奇寒的画面感,突出了环境的特殊,也为离别增添苍凉气息。
第八联: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在轮台东门外送你启程,离去时大雪已盖满天山古道。山路曲折渐渐看不见你,只剩雪地上孤单的马蹄印迹。
以雪中送别为结,画面悠远而深情,将离别的伤感和边塞的苍茫完美融合,余韵悠长。
整首诗通过边塞雪景的壮丽奇寒,层层铺展送别的场景与情绪,既有豪迈边地风光,又有细腻离情别绪,诗情画意交融,形成奇情妙想与深情厚谊并存的独特风格。
整体赏析:
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通过奇寒雪景和苍茫边地风光的极致描绘,将西北边地的自然环境、戍边将士的艰辛生活以及送别好友时的复杂情感交织在一起,形成极具冲击力与感染力的画面感和情感张力。
诗人以雪为主线,写景、写情、写人无缝衔接。从雪后的梨花世界,到雪花飘入帐中,再到边将雪夜披甲坚守,奇寒彻骨的环境中,戍边战士依然坚守职责,展现了边塞将士的豪情与忠诚。而送别之际,边塞军营以胡琴琵琶羌笛相送,既见异域风情,又衬托出离愁别绪。最后,以雪地送别的场景作结,雪地马蹄印象渐远,寄托无限深情与思念。
整首诗想象瑰奇,意境雄浑辽远,层次分明,情景交融,既是一幅奇情妙想的边塞雪景长卷,也是送别诗中的杰作。诗歌不仅展现了塞外的壮美与奇寒,更融入了盛唐诗人豪放豁达的情怀,以及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真挚感情,情感深厚,余韵悠长。
写作特点:
- 奇思妙想,意象瑰丽
诗人以“梨花开”比喻雪景,用春意盎然的画面冲淡北国的严寒,奇幻浪漫,想象奇特。 - 边地风情与离情别绪交融
既描绘了西北边塞壮丽独特的自然环境与边地军营的生活场景,又细腻刻画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豪放与深情并存。 - 情景交融,层次分明
全诗结构清晰,从雪景写起,逐渐过渡到送别场面,最后以雪地送别作结,情感逐步推进,画面层层铺展,情景交融,相得益彰。 - 音韵流畅,气势贯通
每联换韵,韵随景转,节奏鲜明,读来跌宕起伏,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与画面感。
启示:
这首诗展现了唐代边塞诗独特的风貌,将奇寒壮丽的边塞雪景与深厚的送别情谊交融一体,表现出诗人对友人深情厚谊的同时,也映射出盛唐边疆将士坚韧不拔的豪迈精神。诗歌中的奇思妙想、情景交融以及豪放与婉约兼具的风格,为后世咏雪诗和边塞诗树立了难以逾越的典范,也提醒我们,即便身处艰苦环境,也能以豪放豁达的态度面对人生风雪。
关于诗人:
岑参(715 - 770),原籍南阳,移居江陵(今湖北荆州)。少时读书于嵩山,后漫游京洛河朔。岑参以边塞诗著称,写边塞风光及将士生活,气势磅礴,昂扬奔放,与高适一起是盛唐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