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新月」李端

bai xin yue

「拜新月」
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
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李端

赏析:

这首诗背景植根于唐代盛行的拜月风俗,彼时无论宫廷还是民间,女子多有拜月、拜新月之举,以此寄托情思、祈愿祝福,尤其在新月初现时尤显虔诚。诗人李端并非只是记录这一习俗,更通过精妙的描摹,写出一位女子在月下吐露心事的那份隐约、纯真与含蓄,展现出一种幽微动人的情感美。

第一句:“开帘见新月,便即下阶拜。”
轻轻拉开帘子,望见初升的新月,便立刻走下台阶,虔诚地俯身拜月。
首句以质朴语言营造突如其来的情感流动。“便即”二字传神,表现出女子看到新月后的迅疾反应,不假思索地奔赴月前,透露出心中长期积压的情感与急切的愿望。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一种本能的虔诚从这一简单的动作中浮现。

第二句:“细语人不闻,北风吹裙带。”
她低声细语,旁人听不清楚,北风掠过,吹起了她的裙带。
这一联用极静极微之景,展示女子心绪之幽微与情感之细腻。“细语人不闻”,既写出她不愿为人知的秘密倾诉,也暗示所说之事含蓄深情。北风拂动裙带,景中含情,人的形象愈显孤清,思绪在寒风与月色间悄然流动,令人心动神移。

整体赏析:

全诗仅四句,却情味深长,意境高远,堪称言短意永的佳作。诗人通过精妙的白描手法,描绘出一位女子拜新月的动作、神态与环境,在轻描淡写中透露出浓重的情感波澜。她并非仪式化地祭月,而是在见月的瞬间,情感如泉涌般倾泻出来,便即拜月、低语祷祝。风吹裙带这一动景的点缀,使整个画面生动灵动,既有视觉层次,也增添了感官的真实感。

诗人没有说明女子身份,却以诗情意境暗示她的内心世界。从文学传统来看,拜新月往往是少女寄情、期盼良缘之举,亦或是一种哀思的寄托。李端不作明言,而是巧妙地将情感隐于细节,使读者仿佛窥见那不愿人知、却又情真意切的内心独白。诗中“细语”“北风”“裙带”等词汇极富画面感与象征意味,使得全诗在含蓄中流动着悠远的诗情。

写作特点:

此诗最大特点在于白描传神,以极少的笔墨勾勒出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极富情感张力的意境。全诗不设雕饰,不用华词丽句,却能在自然流畅的语句中表现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尤其“便即”“细语”等词语,将女子内心情动的瞬间描摹得极为生动。诗人通过人物的自然动作与环境互动,让情感从景中生发,意在言外,余韵无穷。

启示:

李端以一位无名女子拜月的瞬间,折射出人心最细腻、最动人的情感流露,让我们体会到隐秘情感的尊贵与虔诚。诗中那种“见月即拜”“低语无人闻”的画面,让人明白:心有所思,便有诗意;情到深处,自有神韵。这也正是诗歌最打动人的地方——以不言之言,道尽人间情思。

关于诗人:

李端(约743 - 785),字正己,赵州(今河北赵县)人,中唐“大历十才子”之一。少居庐山学道,大历五年(770年)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等职。其诗以五律见长,风格清丽含蓄,多写隐逸情趣与闺怨离愁,《全唐诗》存其诗250余首。

Total
0
Shares
Prev
「孟秋十三夜」陈子龙
meng qiu shi san ye

「孟秋十三夜」陈子龙

「孟秋十三夜」日暮维舟枫树林,玉峰峰外漏沉沉。那堪独对当时月,泪落吴江秋水探。 陈子龙 赏析:

Next
「茂陵山行」李端
mao ling shan xing

「茂陵山行」李端

「茂陵山行」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盘云双鹤下,隔水一蝉鸣。古道黄花落,平芜赤烧生。茂陵虽有病,犹得伴君行。 李端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