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陵行送别」
李白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赏析:
《灞陵行送别》是李白创作的一首送别诗。灞水位于长安东南,是唐代著名的送别地,历代文人墨客在此赋诗感怀。李白以此为背景,表达了离别时的深情厚谊,同时通过景物描写与历史典故,寄托了对朋友的关切、对时局的忧虑以及对过往的怀古之情。
首联:离别的起点与情感铺垫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送你在灞陵亭分别,灞水悠悠流淌不息。)
首联写出送别的地点和环境,开篇通过“灞水流浩浩”的自然景象,象征离别之情的绵长和无奈,为全诗奠定了感伤的基调。
第二联:景物映衬离别情感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树上是无花的枯枝,地上是让人悲伤的春草。)
这一联通过对“无花古树”与“伤心春草”的对比描写,借景抒情,表现了离别的凄凉与伤感。古树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岁月的沧桑,而春草虽充满生机,却在离别的情绪中带上了哀伤的色彩。
第三联:历史典故与深情寄托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我向当地人询问岔路,得知这是王粲当年南行的古道。)
通过提及王粲的典故,诗人将个人的离愁与历史人物的经历联系起来,增添了诗的深度。王粲因避乱而南行的故事暗示了朋友离别的无奈,也映射了诗人对时局动荡的隐忧。
第四联:古道漫长,景色哀愁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古道绵延通向长安,紫禁城的落日映照浮云升起。)
这一联描写了古道的漫长与长安的落日景象。紫阙象征帝王宫阙,而“落日”“浮云”则带有历史沧桑和人生无常的隐喻,营造了肃穆而凄凉的氛围。
尾联:离别的痛彻与愁绝之情
正当今夕断肠处,骊歌愁绝不忍听。
(就在此时此刻,离别之情痛彻心扉,骊歌凄婉让我无法忍受。)
尾联通过“骊歌”的意象将离别的情绪推向高潮。骊歌是古代送别时的乐曲,因其哀婉动人更显离别的悲伤,诗人以此直抒胸臆,表达对友人离去的极度不舍与惆怅。
写作特点
- 情景交融:
全诗以景衬情,通过自然景物和历史典故,将离别的情绪烘托得更为深刻和动人。 - 典故运用:
通过“王粲南登”这一典故,诗人将个人情感融入历史故事,赋予诗篇以怀古的厚重感。 - 象征手法:
景物如“灞水”“无花古树”“落日”“浮云”等,不仅展现自然之美,更象征离别之情的绵长和人生的无常。 - 节奏感强:
五言与七言的结合,使得诗句音律抑扬顿挫,从而更有感染力。
整体赏析
这首《灞陵行送别》通过李白对灞陵、古道、王粲等历史典故的运用,展示了离别的复杂情感,兼具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个人情感的抒发。诗中的景物描写与情感紧密相连,景中的古树、春草、落日、浮云等元素,不仅增强了诗的意境,也深刻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不舍与对时局的忧虑。李白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复杂的内心世界,不仅是对友人的惜别,更有对国家命运的深沉思考和对时代变迁的感叹。
启示
这首诗启发我们珍惜当下的情谊,在人生的离合无常中学会释怀,同时在面对历史和现实的挑战时,以开放的心态去思考更深远的价值和意义。
关于诗人:
李白(701 -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座之一,而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当属李白。李白将中国的古典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顶峰,并以卓越的成就影响了古今中外一代代优秀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