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编三绝

wei bian san jue

编连竹简的牛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

韦编三绝
wéi biān sān jué

成语来源: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故事: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说过他的学问都是通过刻苦钻研得来的。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没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只能通过自学来获得知识。他从十五岁开始发愤读书,因为没有人教,在学习上碰到难题就多方请教。他请教过做官的人,也请教过普通老百姓,请教过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请教过头上梳着小辫儿的儿童。孔子虚心好学,学无常师,三十岁时便成为当地较有名气的学者。

那时还没有纸张,制作书籍的材料主要是竹子。一般是把竹子削成一片一片的竹签,刮去上面的青皮,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刻字,称为“竹简”。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写成一部书要许多竹简,书的内容全部写上去以后,要用牢固的牛皮绳子把这些竹片按顺序编联起来,就可以阅读了,这样的过程就叫做“韦编”。由于一片竹简只能写很少的字,所以如果一部书的字数很多的话,那就需要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竹片。像《易经》这样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编联起来的,因此相当沉重。

孔子到了晚年才开始学《易经》。《易经》是很难读懂的一部古书,孔子下了很大的功夫,才把它全部读了一遍,还只是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接着,他又读了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然后,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比较透彻的理解。此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同时也为了给弟子们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易经》,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好几次,不得不换上新的再读。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我能多活几年,我就可以理解些《易经》的文字与内容了。”

孔子一生中还编著了不少书籍,其中有《诗》《书》等几部书,还有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编成的史书《春秋》。这对古代文化的保存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近义成语:

  • 悬梁刺骨
  • 孜孜不倦
  • 废寝忘食
Total
0
Shares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Prev
风马牛不相及
feng ma niu bu xiang ji

风马牛不相及

指两地相隔很远,即使马牛走失,也不会跑到对方境内,另种说法,马和牛不同类,不致相诱。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 风马牛不相及fēng mǎ niú bú xiàng

Next
五十步笑百步
wu shi bu xiao bai bu

五十步笑百步

败逃五十步的人讥笑败逃一百步的人,比喻缺点或错误性质相同,只有情节或重或轻的区别。 五十步笑百步wǔ shí bù xiào bǎi bù 成语来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