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四时歌 · 夏」
陆龟蒙
兰眼抬路斜,莺唇映花老。
金龙倾漏尽,玉井敲冰早。
赏析:
《子夜四时歌》原为南朝乐府旧题,属“吴声歌曲”类,传统上以春、夏、秋、冬四时景象为题材,反映民间生活、情感与四时节序。陆龟蒙继承这一题材,创作了自己的《子夜四时歌》组诗,并注入文人笔触的典雅和意象的精工锤炼。此篇“夏歌”,是其中一首,重点描绘夏日景物和季节气息,同时含蓄寄托心境。晚唐时局动荡,陆龟蒙隐居江南,以诗寄情,他善于在细微物象中见深意,此诗便是典型例子。
第一联:“兰眼抬露斜,莺唇映花老。”
兰花含苞待放,仿佛睁开了明亮的眼睛,在清晨斜落的露水映照下显得分外生动;黄莺轻鸣,啄食花蕊,如同红润的嘴唇映衬着渐老的花朵。
这一联从植物与禽鸟写起,用拟人化手法赋予兰花、黄莺以人的特质。“兰眼”“莺唇”极富想象力,使物象灵动鲜活。通过“露斜”“花老”,暗示夏日的时令已近中后段,花木渐衰。
第二联:“金龙倾漏尽,玉井敲冰早。”
宫中金龙形状的漏壶已将一夜的水漏尽,玉井中的冰块也被人早早敲碎,准备消暑。
这一联转入人事与器物的描写。“金龙倾漏”指铜龙形的漏壶报时,意味着长夜将尽;“玉井敲冰”描写贵族宅院夏日取冰消暑的习俗,暗示酷暑已至。前句写时间的流逝,后句写季节的酷热,二者结合,表现出夏日特有的节律与氛围。
整体赏析:
全诗二十字,却构成动静结合、虚实映衬的画面:前联写自然,兰花、莺鸟与露水、花老,表现夏日自然景象的清丽与衰残;后联写人事,宫廷钟漏、庭井敲冰,映射时序和人间的夏日生活。
诗中既有清新闲雅的自然之趣,又带有贵族生活的气息,反映陆龟蒙虽寄情山林,却仍留心于宫廷雅物的描写。作品不单是“夏景小照”,更在于通过花老、冰早,暗寓时光易逝、繁华不久的感慨。
写作特点:
- 承袭乐府,文人化改造
陆龟蒙以乐府旧题为依托,却突破单纯民歌的直白描写,赋予作品更精致的辞藻与象征意味,使传统乐府有了文人化的新面貌。 - 拟人比兴,意象新巧
“兰眼”“莺唇”拟人化极具新意,将自然之物转化为生动形象,既写实又富于诗情画意,体现了晚唐诗风的巧思。 - 动静结合,时序分明
上联写自然静景,下联写人事动态,动静相辅,形成层次分明的夏日图景,富于画面感。 - 精工锤炼,简约含蓄
短短二十字,涵盖自然、禽鸟、花木、漏壶、庭井等多重意象,极为简练而意味深长,显示出陆龟蒙炼字造句的功力。 - 寓意深远,景中有情
花“老”、冰“早”,皆暗示盛极而衰、时光易逝的主题,诗人或借景寄托身世感怀,表现出晚唐文人的敏感心境。
启示:
这首诗启示我们:真正的诗意常在生活细微处。兰花、黄莺、漏壶、冰井,这些寻常之景与器物,在诗人笔下却能折射出时间的流转与人生的感慨。它提醒我们,不必等待宏大场面,细小之物亦可承载诗意与哲思。
关于诗人:
陆龟蒙(?- 约881),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晚唐文学家、农学家。举进士不第后隐居松江甫里,与皮日休并称“皮陆”。其诗多讽喻现实,《新沙》“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揭露赋税苛酷;《白莲》“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托物寄兴。散文《耒耜经》为现存最早农具专著,《野庙碑》则辛辣讽刺时政。诗风清峭疏淡,被列入《唐才子传》,鲁迅称其小品文“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在晚唐文坛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