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柳宗元

zhong ye qi wang xi yuan zhi yue shang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柳宗元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810年(唐宪宗元和五年),是柳宗元被贬永州的第六年。在这段时间里,他终于在潇水西畔购得土地,亲自开垦营造住所,自号“愚溪先生”,过着躬耕读书、自给自足的生活。尽管表面上已安于山水田园,实际上他的内心依旧郁郁不平。此诗即是在这种孤寂深夜、梦醒难眠的情境中写成,通过对西园月夜景致的细腻描写,传达出他贬居生活中的寂寞与无言的愁绪。

第一联:“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
夜半梦醒,恍惚间竟听见繁露滴落的声音,于是起身推开门,面向西园眺望。
“觉”“闻”表现出静夜中敏锐的感知,环境的幽寂和诗人的清醒交织在一起,已奠定全诗清冷孤寂的基调。

第二联:“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一轮寒月从东边山岭升起,疏疏竹根处传来清澈流泉的声响。
月色清寒,水声泠泠,写出了夜色的清冷幽静,也与诗人的孤寂之情相合。此联视觉与听觉交融,营造出冷寂高洁的意境。

第三联:“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
远处山石间的泉水声愈发清晰,偶尔有山鸟惊鸣,打破夜的沉寂。
“远逾响”形象地描写了夜的静谧,使得泉声格外清晰,“山鸟”则为静夜添一瞬生动,动静交错,愈显幽寂。

第四联:“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我倚靠着廊柱,从夜半静坐直到天明。心中寂寞无言,这一切又该向谁诉说?
诗人彻夜沉思,孤影与月相伴。“寂寞将何言”含蓄地吐露了心中无限的愁绪,无声胜有声,把整首诗的情感推向高潮。

此诗以“起夜望月”为契机,通过对西园月夜自然景象与声音的细腻描写,传达了诗人谪居永州时的清冷孤寂。露、月、竹、水、鸟五种意象交相辉映,共同构建出一幅清幽淡远的夜景图,也借景写情,寄托诗人无可言说的愁思与惆怅。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借景抒怀、情景交融的五言古诗。诗人抓住夜深梦醒、月上山林的契机,展现了月光、疏竹、流水与山鸟所构成的清冷夜景,表达出一种幽独寂寞、万籁俱寂的感受。在这清幽的氛围中,诗人从梦境回到现实,听到露坠、泉响、鸟喧,更衬出环境之静,心境之孤。

柳宗元虽身处山水之间,却未能完全超脱俗世的困扰。“倚楹至旦”不仅是视觉上的描写,更是他精神上的凝滞与沉思。虽然诗中没有直接表露政治愤懑,但潜藏的幽愤与孤独却令人感同身受。

这首诗语言洗练、情感深沉,以细腻入微的触觉和听觉描写取胜,在极静之中写出“响”“喧”,以有声写无声,更突显了诗人心境的空虚和沉郁,展现了柳宗元在永州诗风中的又一典型篇章。

写作特点:

  • 以声写静,动静相衬:
    整首诗善用“露坠声”“泉响”“鸟鸣”等听觉描写,通过微弱之声反衬四野之静,极具感染力。
  • 情景交融,随景寓情:
    诗中景象虽清冷幽美,实则处处寓含情感波动,从而使读者在景中感受诗人情绪的流动。
  • 语言简淡,蕴藉深远:
    诗句平淡自然、不事雕饰,却含蓄蕴藉,表达出复杂难言的情绪,显示出柳宗元诗歌清峻淡远的艺术风格。

启示:

柳宗元在这首作品中展示了他贬谪生活中的精神状态与情感变化:孤寂而清醒,沉静而深远。他虽隐于山林,寄情自然,但心中依旧不乏对命运的感慨与对理想的追思。这首诗启示我们:人在困境之中,仍应坚守内心的沉静与清明,即使无法表达,也可用沉默中蕴藏的坚韧应对人生风霜。月夜的寂静并非虚无,它承载着诗人的思索,也映照着内心的真实。

关于诗人:

liu zong yuan

柳宗元(773 - 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运城)人,世称"柳河东"。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贞元九年进士,官至礼部员外郎,参与"永贞革新"失败后贬永州、柳州。其文峭拔峻洁,《永州八记》确立山水游记范式;寓言《三戒》《捕蛇者说》揭露时弊;诗歌清峻孤峭,《江雪》"孤舟蓑笠翁"写遗世独立。与韩愈并称"韩柳",同列"唐宋八大家"。在贬谪中深化文学创作,刘禹锡编其遗作为《柳河东集》,后世誉其"文如其人,峻洁精微"。

Total
0
Shares
Prev
「夏初雨后寻愚溪」柳宗元
xia chu yu hou xun yu xi

「夏初雨后寻愚溪」柳宗元

「夏初雨后寻愚溪」悠悠雨初霁,独绕清溪曲。引杖试荒泉,解带围新竹。沉吟亦何事,寂寞固所欲。幸此息营营,啸歌静炎燠。 柳宗元 赏析:

Next
「雨晴至江渡」柳宗元
yu qing zhi jiang du

「雨晴至江渡」柳宗元

「雨晴至江渡」江雨初晴思远步,日西独向愚溪渡。渡头水落村径成,撩乱浮槎在高树。 柳宗元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