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长 · 石城花落江楼雨」冯延巳

ying tian chang · shi cheng hua luo jiang lou yu

「应天长 · 石城花落江楼雨」
石城花落江楼雨,云隔长洲兰芷暮。
芳草岸,各烟雾,谁在绿杨深处住?

旧游时事故,岁晚离人何处?
杳杳兰舟西去,魂归巫峡路。

冯延巳

赏析:

这首词作于五代十国时期,冯延巳身处南唐,作为后主李煜的前朝重臣,他的词作深受当时江南文化的熏陶,也常表现出士大夫阶层在动荡年代中对故人、旧游和时光的感喟。本词以暮春景象起笔,寄寓离愁别绪,表现了词人对故地旧情的追忆及对流年无常的感叹,具有浓厚的感伤情调。

上片:“石城花落江楼雨,云隔长洲兰芷暮。芳草岸,各烟雾,谁在绿杨深处住?”
花落雨飞,江楼迷蒙,石城笼罩在细雨轻烟中。远方的长洲被云雾隔断,兰芷沉沉入暮,芳草岸边烟霭迷离。是谁隐居在绿杨深处?

上片通篇写景,却处处透出情意。起句“石城花落江楼雨”,便营造出春残时节的凄清气氛,花落和雨落交织成哀愁的背景。第二句的“云隔长洲”,写出了空间阻隔,也暗示人与人之间的远离。“兰芷暮”中“兰芷”为香草之美,寓有高洁之意,置于暮色中,则象征美好事物的渐行渐远。三四句则将空间拉近,“芳草”“烟雾”“绿杨”交织,迷离朦胧之境仿佛是记忆与现实的交汇处,一句设问“谁在绿杨深处住?”引人入情,是景中生情、由景生问的自然过渡。

下片:“旧游时事故,岁晚离人何处?杳杳兰舟西去,魂归巫峡路。”
往昔的游乐与情事,早已成旧。年岁将尽,那远方的离人如今身在何处?只见一叶兰舟,悠悠向西远去,仿佛载着思念的魂灵驶入遥远的巫峡之中。

下片转入回忆与感慨,“旧游时事故”一句中,“时事故”三字将过去的种种浓缩为一个模糊而遥远的概念,情感更加沉重。“岁晚离人何处?”则以设问表达迷茫之情,旧人难寻,岁月不再,徒增哀愁。最后两句极具画面感:“兰舟”本是古诗词中象征离别的意象,“杳杳”渲染其远不可及,而“魂归巫峡路”一句则将相思之苦提升为灵魂的流转与追寻,诗意而又沉痛。

整体赏析:

这首词以景入情,起于暮春落花之景,终于离人魂归之思,整首词结构自然,层次分明,上片写景,情寓其中;下片抒情,由感而深。词人通过对眼前景象的细致描绘,勾连起对旧游的追忆与离人的思念,将外在景致与内在情绪交融,形成迷蒙缱绻、哀而不伤的艺术氛围。语言方面,用词典雅含蓄,诸如“兰芷”“芳草”“兰舟”“巫峡”等意象皆富文化积淀,提升了整首词的审美格调。

写作特点:

  • 景情交融,层层递进:上片重在描绘春末江南景象,迷蒙细腻;下片则情感转深,表达离愁,过渡自然。
  • 典故融合,寓意深远:“魂归巫峡”暗合楚辞中神女之典,有追思而不可及之意,使情感更富神秘与象征性。
  • 语言婉约,节奏沉稳:全词用语精致,对仗工整,节奏柔缓,给人余音袅袅之感。
  • 设问引情,空灵留白:“谁在绿杨深处住”与“离人何处”两问句,引导读者沉入词人情绪,也留出情感回旋的空间。

启示:

这首词启示我们,对人世间的离合悲欢,应怀有一份体察与珍重。词人通过细腻入微的描景与委婉含蓄的抒情,提醒我们:无论是春光如画的眼前景,还是过往难寻的旧时事,皆不可久留,只能用心铭记。人生在世,情感易逝,记忆模糊,而所能留住的,往往只是心底那份深埋的惦念。这种借景抒情、含蓄蕴藉的表达方式,不仅为后人提供了抒情的典范,也启发我们在表达复杂情感时,可以通过细节、意象与意境的铺陈,传达更深远的情思。

关于诗人:

Feng Yansi

冯延巳(903 - 960),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五代南唐著名词人。仕南唐至左仆射同平章事,深得中主李璟信任。其词在花间词风基础上另辟新境,《阳春集》存词112首(一说含他人作品),《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以回环往复的笔法写缠绵情思;《谒金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更获李璟击节叹赏。王国维评其"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将士大夫的深沉情感注入艳科小词,刘熙载称"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直接影响晏殊、欧阳修等大家,在词史由"伶工之词"向"士大夫之词"转型中居关键地位。

Total
0
Shares
Prev
「长命女 · 春日宴」冯延巳
chang ming nv · chun ri yan

「长命女 · 春日宴」冯延巳

「长命女 · 春日宴」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 冯延巳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