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七盘岭」沈佺期

ye su qi pan ling

「夜宿七盘岭」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沈佺期

赏析:

这首诗作于沈佺期被流放驩州(今越南北部)途中。因牵连张易之兄弟之乱,诗人被贬逐岭南,途经蜀地,在夜宿七盘岭时所作。七盘岭在今陕西汉中西南,地势高峻、云雾缭绕,是入蜀的重要关隘。此诗便是在诗人告别关中、行将南去之际所写。诗中既有旅途艰辛的实景,也有被贬流徙的心境写照——“独游千里外”的孤绝,“高卧七盘西”的倦怠,皆含失意与自伤之意,是他晚年诗风由华丽趋于真切的代表。

第一联:“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
我孤身远行千里之外,夜宿在七盘岭西的山中。
这一联点明“夜宿”之因与境。“独游”二字开门见山地透露出流放者的孤寂与失落,非闲游而是被迫之行。“高卧”既是写夜宿高山之实景,也暗寓一种身世失意、被动退隐的姿态,令人联想谢安“高卧东山”的典故,含有超脱与自解的复杂意味。

第二联:“晓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晓月仿佛贴近窗前,银河似乎低垂欲流入门中。
此联写夜宿所见的清冷景象,极富画意。“晓月”“天河”皆为高远之象,却以“近”“低”描写,反衬山中高卧之境,体现出空间的层次感与静谧的夜色之美。诗人将天象与人境融为一体,寓孤寂于壮丽,体现了他由宫廷工整走向自然写意的过渡笔调。

第三联:“芳春平仲绿,清夜子规啼。”
仲春的树木郁郁葱葱,寂静的夜晚传来杜鹃悲啼。
“平仲绿”化用“仲春”之意,以春木新绿写季节之美;“子规啼”则由景生情,象征哀怨催归。此联以动静结合、色声对举的手法描写春夜氛围,绿意葱茏与悲啼并存,构成明暗交织的情境。诗人被流放在外,闻子规而思归,情感由静转悲,寓愁于景。

第四联:“浮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流徙的游子徒然听着杜鹃悲鸣,天快亮时,又听见褒城传来的鸡啼声。
末联是情感的高潮与收束。“浮客”是诗人自喻,暗含漂泊无依之意。“空留听”表无可奈何之情,虽有归心,却不能返。“褒城闻曙鸡”则以远处的晨鸡点出天将明、旅将续,更添离乡之苦。全诗至此由夜入晓,由静转动,收结自然而含无限凄凉。

整体赏析:

此诗全篇以“夜宿”为题旨,从时间、空间、声色、心境诸方面层层铺叙。起首写“独游”“高卧”,点出漂泊与孤寂;次联写月与银河,展现高山之夜的清光与静谧;三联写春色与子规,寄托愁思;结联以“浮客”“曙鸡”收尾,暗寓无归之感。全诗意脉贯通、声律严整,对仗精工而气韵不滞,堪称初唐五律的典范。
诗中虽无一句直言“流放”,却句句含愁,正所谓“以景寓情、含蓄不尽”。夜宿山中,本为旅途小憩,却被诗人化作生命漂泊的象征——他仿佛站在人生的分界岭上,回望关中,不舍而无奈,听尽山鸟与晨鸡之声,只觉身世如浮云。

写作特点:

  • 对仗精工、格律严谨:通篇对仗,句式匀整,是五律体制成熟的重要标志。
  • 情景交融、以景写愁:以天河、子规、曙鸡等意象映衬诗人心境,情含景中。
  • 由静至动的节奏:月色静、子规哀、鸡鸣动,情感递进,结构完密。
  • 含蓄深远:不直言流放之苦,却在自然描写中处处流露出漂泊与惆怅。
  • 转型之作:从应制诗的华丽词采转向现实情感的真切表达,是沈佺期诗风演变的重要节点。

启示:

这不仅是一首旅途诗,更是一曲身世之歌。它启示我们:人在困境中若仍能凝视自然、感受万物之声,便能化苦为思,化流离为诗。沈佺期在流放途中写下这首清丽之作,既是孤愁的倾诉,也是心灵的自赎。诗中“独游”“子规”“曙鸡”的意象,提醒世人——命运的失意并非终结,只有在苦难中保持感受力与创作之心,方能将生命化为艺术,令孤寂化为永恒之歌。

关于诗人:

Shen Quanqi

沈佺期(约656 - 715),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人,初唐重要诗人。上元二年进士,历官通事舍人、给事中,后因依附张易之被流放驩州,遇赦后迁台州录事参军。他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二人对唐代五言律诗的定型作出了决定性贡献。其诗多应制奉和与羁旅抒怀之作,风格精丽严整,尤擅七律,《全唐诗》存其诗三卷。代表作《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被誉为初唐七律的典范,《夜宿七盘岭》则展现流放途中的清峻诗风。沈佺期的创作标志着六朝余韵向盛唐气象的过渡,在近体诗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Total
0
Shares
Prev
「侍宴安乐公主新宅应制」沈佺期
shi yan an le gong zhu xin zhai ying zhi

「侍宴安乐公主新宅应制」沈佺期

「侍宴安乐公主新宅应制」皇家贵主好神仙,别业初开云汉边。山出尽如鸣凤岭,池成不让饮龙川。妆楼翠幌教春住,舞阁金铺借日悬。敬从乘舆来此地,称觞献寿乐钧天。 沈佺期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