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二首 · 其二」
司空曙
王屋南崖见洛城,石龛松寺上方平。
半山槲叶当窗下,一夜曾闻雪打声。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玄宗时期,大约在公元750年前后。当时正值大唐盛世,政治安定,文化繁荣,诗人司空曙在这一背景下,感发时景,创作出《雪二首》这组咏雪名篇。《其一》着眼于长安宫苑与渭水平原的雪景宏观图景,而《其二》则移步至山间高寺,以幽静的笔触勾勒雪夜禅境。此诗或作于诗人游历王屋山、访寺途中,借雪夜沉寂,寄托诗人心境的清远幽思。与人生起伏和政治际遇相比,雪中的石龛松寺似乎更能安顿诗人的灵魂,也显露出他清逸、疏淡的诗风。
第一段:“王屋南崖见洛城,石龛松寺上方平。”
登上王屋山南坡远望,可以遥见洛阳城;高处的石窟与松林环绕的古寺,地势平坦宁静。
开篇构筑出一幅清远的山中景象,视野自山南伸展至城郭,又转入近处高处的石龛与松寺,既有地理实境的铺排,也蕴含诗人身处幽境、心游远方的情怀。尤其“上方平”三字,不仅是地貌写实,更有心境平和之意,暗合禅理。
第二段:“半山槲叶当窗下,一夜曾闻雪打声。”
槲树枝叶对着窗牖低垂,昨夜雪落声响簌簌传来。
这两句由写景转入感官体验。通过槲叶遮窗与雪打窗声的结合,营造出清寒、孤静的氛围。雪落无声处偏添声响,一“闻”字,点出诗人整夜清醒,似因雪而起幽思,也流露出一种静中有动、孤中见情的深沉意绪。
整体赏析:
与《其一》的大气宏阔不同,《雪二首·其二》更具静谧清幽之美。全诗以诗人所见、所居之境铺陈,山南可眺洛城,屋下可闻雪声,视听交融,境界清逸。“石龛松寺”一联营造出禅意氛围,令人联想到高僧寂寂、万籁无声之境。诗人独宿山寺,一夜清寒,在风雪声中与世界相隔,似乎也与俗世万象保持着疏离与清醒。这种空灵的境界,既是外景之写,亦是内心之映。全诗短小精炼,却意蕴深远,堪称五言写景中的佳作。
写作特点:
- 声画交融,意境清幽
以“见”洛城、“闻”雪声构成视觉与听觉的联动,使得整首诗意境立体,生动而不喧哗。 - 景中含情,寂静见思
表面写山中雪夜静景,实则流露出诗人身处幽境、心有所思的孤寂情怀,尤显意味深长。 - 高古简淡,风格清远
语言简练无饰,用字素朴而意境高洁,充分体现司空曙诗风“幽寂疏淡”的特色。
启示:
这首诗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在人生喧嚣与浮华之外,仍需保留一方清宁天地。正如诗人置身石龛松寺,于风雪中听雪落声,感受静谧与孤独并存的力量。在现代社会纷扰之中,我们亦可借自然的静谧片刻,净化心灵,沉淀自我,回归内在的平和。
关于诗人:
司空曙(约720 - 790),字文明,广平(今河北永年)人,唐代宗大历年间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进士及第,历任洛阳主簿、左拾遗等职。其诗多写羁旅愁思与山林闲趣,《全唐诗》存诗170余首。《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以疏淡笔墨绘闲适生活;《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则通过萧瑟景物抒写别情。诗风清幽冷寂,工于五律,与卢纶齐名,辛文房称其"属调幽闲,终篇调畅",在大历诗坛的清冷风格中颇具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