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迁莺 · 雾濛濛」
雾濛濛,风淅淅。
杨柳带疏烟,飘飘轻絮满南园,墙下草芊绵。燕初飞,莺已老。
冯延巳
拂面春风长好,相逢携酒且高歌,人生得几何。
赏析:
这首词作于五代南唐时期,词人冯延巳时任宰相,虽身居高位,却身历国家风雨飘摇、朝廷政局多变之时。南唐国势渐衰,北宋势力日强,冯延巳虽有才名,却难以挽颓风。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中,他常以婉约词风抒发对人生、对时局的感慨。这首作品正是在春日美景中,寄托了对韶华易逝、人生无常的哲思与洒脱情怀。
上半段:“雾濛濛,风淅淅。杨柳带疏烟,飘飘轻絮满南园,墙下草芊绵。”
雾气朦胧,细风轻拂。杨柳笼罩着淡淡烟雾,轻柔的柳絮纷飞,洒满整个南园;墙根下,青草茂盛而绵密。
上段以春日清晨的景象入词,刻画出一幅空灵淡远的自然画卷。柳烟轻絮、园草丰茂,皆带有朦胧美感,其中“雾濛濛”“风淅淅”两句,尤具听觉与视觉的双重渲染,点染出静谧、安和的气氛。通过极富画面感的描写,营造出浓厚的春日意境。
下半段:“燕初飞,莺已老。拂面春风长好,相逢携酒且高歌,人生得几何。”
燕子才初飞,黄莺已老去。拂面的春风依然温柔可人。既已相逢,便携酒高歌吧!人生匆匆,能有几次这样的聚会呢?
下段由静景转入感怀,借燕莺之事传达时间流转之意,燕子初飞、黄莺老去,春意未央,岁月却已生变,暗藏“盛年难再”的无奈。而“携酒高歌”一句由感转达,自然抒情,以豪放之姿回应短暂人生,既有惜春之意,也有洒脱之态,将对人生的领悟融于词情词境之中。
整体赏析:
这首词以清新灵动的笔调描绘春日园林景致,上半段描景如画,下半段抒情如歌,首尾相接,情景相融。词人在雾烟柳絮中展开画面,在燕莺高歌中引发人生感慨,表现出一种“惜春亦乐春”的双重情绪。
全词看似写景、写游春,实则蕴含对生命短暂与年华流转的深刻领悟。冯延巳擅长婉约词风,但此词中却兼具婉丽与豪迈,在柔情中见达观,于细腻中见气魄,展现出他对自然、人生、时运的沉思与通透。
写作特点:
- 景中寓情,情景交融:通过对雾、风、柳、絮等春日意象的细腻描写,构建出充满诗意的背景,并借燕莺飞老引出对时光的感叹,将情感自然嵌入景物描绘中。
- 对比与转折巧妙:上片静谧空灵,下片直抒胸臆,词意由景入情,感情逐步加深,实现婉约与豪放的过渡。
- 语言清丽,韵律悠扬:词句对仗工整,音律流畅,具有极强的音乐性和画面感,读来如行云流水,娓娓动听。
- 哲思融于日常:看似写春游偶遇,实则流露出对人生短暂的深层体悟,富含人生哲理,却不显晦涩。
启示:
这首词不仅描绘了春日景致之美,更触及到人生易老、相聚难得的深刻主题。通过雾柳轻絮、燕莺早晚的自然转换,引发对光阴流逝的感伤与对当下生活的珍惜。冯延巳在词中呈现出一种深沉的人生态度:在明知人生短暂的同时,依然愿意“携酒高歌”,及时行乐。这种乐观中含着清醒、豁达中带着柔情的精神内核,启示我们要懂得欣赏生活中的每一处美好,把握相遇,把握当下,把握那“人生得几何”的一刻。
关于诗人:
冯延巳(903 - 960),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五代南唐著名词人。仕南唐至左仆射同平章事,深得中主李璟信任。其词在花间词风基础上另辟新境,《阳春集》存词112首(一说含他人作品),《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以回环往复的笔法写缠绵情思;《谒金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更获李璟击节叹赏。王国维评其"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将士大夫的深沉情感注入艳科小词,刘熙载称"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直接影响晏殊、欧阳修等大家,在词史由"伶工之词"向"士大夫之词"转型中居关键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