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商山路」司空曙

wang shang shan lu

「望商山路」
南见青山道,依然去国时。
已甘长避地,谁料有还期。
雨霁残阳薄,人愁独望迟。
空残华发在,前事不堪思。

司空曙

赏析:

这首《望商山路》,应作于司空曙谪居或离职归乡之际。诗人仕宦道路坎坷,屡遭贬迁,时常隐居江山之间以求身心安顿。“望商山路”即望向通往商山的道路,商山为避乱归隐之地,早在汉代便有“商山四皓”之典,是文人避世的象征。本诗通过回望故地、触景生情,流露出诗人久客归来、一朝返乡却百感交集的复杂心绪。

第一联:“南见青山道,依然去国时。”
南望那通往商山的青山古道,景色依旧,仿佛当初离开京城之时的模样。
此联以“南见青山”开篇,点出地点与方位,紧接“依然去国时”,借地景唤起诗人昔日贬谪或出走之情,岁月流转而山道不改,形成今昔对照,情绪立现。

第二联:“已甘长避地,谁料有还期。”
当年已决意长期避世,不再问政,谁知如今竟有机会重返故地。
此联写“避地”与“还期”的对比,表露诗人当年的失意隐退,以及对眼前得以归来的诧异与复杂感受。“甘”字点出他甘于退隐的心理,“谁料”则带出人生无常的叹息。

第三联:“雨霁残阳薄,人愁独望迟。”
雨后初晴,残阳斜照,光线清冷而淡薄,我独自一人伫立凝望,满怀愁绪,不愿离开。
这一联描写眼前景色与内心感受的交融,“残阳薄”既写景也寓情,映照出诗人心头的落寞与迟疑,强调“独望迟”,更显情绪沉重,情景交融。

第四联:“空残华发在,前事不堪思。”
只剩下两鬓斑白的白发空自留存,往昔之事实在不堪回首。
结句直抒胸臆,将怀旧转为感伤,将希望转为沉痛。一句“空残华发在”,表现人生蹉跎、年华老去之叹;“前事不堪思”则为全诗点睛,以沉郁顿挫收束全篇。

全诗通过对归途中“望商山路”的描写,回忆往昔流放经历,感叹岁月无情、人事多变。从青山依旧、归期难料,到残阳孤望、华发空存,层层推进,写出了诗人对人生沉浮、政治际遇的深切体悟与哀叹,情感真挚,语言自然,风格典型。

整体赏析:

《望商山路》是一首典型的羁旅怀旧诗,既有“行”之所见,又有“归”之所感。首联以地景入题,“青山道”既为实景,也寓归隐之志,紧扣“望”字;次联则转写心理,从甘于避地到惊讶归期,颇具层次;第三联景中融情,写“残阳薄”“独望迟”,富有画面感与心理暗示;末联直写年老无成之叹,将情绪推至高潮,给人以沉思回味。

诗中语言简淡、句法平稳,但内涵深沉。没有浓烈激愤的情绪,却能在含蓄中传达深深哀感,体现出司空曙诗风“幽寂疏淡”之美。他善于于山水之间寄托人生况味,此诗正是他以自然之景折射身世之感的代表之作。

写作特点:

  • 情景交融,含蓄委婉:诗人擅长在自然景物中寄寓内心情感,如“青山道”照应去国旧事,“残阳薄”映照愁思迟留,景中有情,情随景转,营造出沉郁而含蓄的氛围。
  • 语言平淡,意蕴深长:诗句质朴无华,却饱含沧桑之感,字字直陈,不事雕饰,却于平易之中见深情,展现出司空曙一贯“幽寂疏淡”的诗风。
  • 构思起伏,层次分明:从回望故地到感慨人生,诗意层层递进,由表入里,结构紧凑,起承转合自然有致,富于节奏感。起句以地景导情,中段融叙述与抒情于一体,结句直抒胸臆,感慨深沉,成一气呵成之势。

启示:

《望商山路》不仅是一首抒写归途所感的诗,更是诗人对一生仕途浮沉、人生无常的深刻反思。它体现出一种人生哲思:面对命运的起伏与世事的变幻,唯有山水常在,人心不定。诗中有隐退的无奈,也有人生蹉跎的惋叹,表达出一种“仕则忧民,退则自省”的文人情怀。它提醒我们,在时代与命运面前,个体虽渺小,但仍可借诗与自然,寄托精神,寻找心灵的皈依。

关于诗人:

Sikong Shu

司空曙(约720 - 790),字文明,广平(今河北永年)人,唐代宗大历年间诗人,"大历十才子"之一。进士及第,历任洛阳主簿、左拾遗等职。其诗多写羁旅愁思与山林闲趣,《全唐诗》存诗170余首。《江村即事》"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以疏淡笔墨绘闲适生活;《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孤灯寒照雨,深竹暗浮烟"则通过萧瑟景物抒写别情。诗风清幽冷寂,工于五律,与卢纶齐名,辛文房称其"属调幽闲,终篇调畅",在大历诗坛的清冷风格中颇具代表性。

Total
0
Shares
Prev
「石莲花」司空曙
shi lian hua

「石莲花」司空曙

「石莲花」今逢石上生,本自波中有。红艳秋风里,谁怜众芳后。 司空曙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