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招隐寺绚公房」
綦毋潜
开士度人久,空岩花雾深。
徒知燕坐处,不见有为心。
兰若门对壑,田家路隔林。
还言证法性,归去比黄金。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綦毋潜途经或造访招隐寺时所作。诗题中的“绚公房”是寺中僧人绚公的居所。唐代是佛教盛行的时代,许多文人墨客常常与僧人往来,或寄情山林,或探讨人生。在这首诗中,綦毋潜借描绘山中寺庙僧房的幽静景致,表达了对修行者生活状态的观察,以及对修行之道的尊重与思考。诗中既有山林静谧之美,也有诗人对“法性”这一佛理的赞赏与推崇,展现出诗人对超脱尘世的向往与对清净修行的深思。
第一联:“开士度人久,空岩花雾深。”
这位高僧普度众生已久,空寂的山岩中弥漫着花香与晨雾。
起句即点出绚公身份不凡,“开士”指修行有成的僧人,诗人以“度人久”表达敬意,暗示其慈悲与修行的深远。下句描写招隐寺所在的自然环境,空岩之中,花香与雾气缭绕,营造出空灵宁静的修行氛围,也暗示出修行者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第二联:“徒知燕坐处,不见有为心。”
只见他安然静坐的身影,却难以看出任何世俗的执念与作为之心。
“燕坐”即安静静坐修行,诗人以外在的静态观照修行者的内在状态,却发现其“无为”之心。这里体现出佛家“无为而为”“无心而成”的修行境界,诗人虽不能洞悉其心,但从表象中感知到其深沉的定力与空灵的心境,流露出敬仰之情。
第三联:“兰若门对壑,田家路隔林。”
修行之所门前正对深壑,与田家之路隔着幽林相隔。
“兰若”是对寺庙或僧舍的古称,具有清雅脱俗之意。这一联通过实景描写,表现出招隐寺幽僻的地理环境——门前是深壑,路径隔着山林,与尘世田园生活隔绝。山寺的寂静与人间的喧嚣在空间上被割裂,象征修行者心境的超然,也表明修道之人已远离红尘俗世。
第四联:“还言证法性,归去比黄金。”
有人说他已证得佛法本性,这样的归隐修行比黄金还要珍贵。
诗人以敬意结束全诗,称修行者“证法性”,即已参透佛法之根本。“归去比黄金”一句极富禅意,将出世的清修比作世间最珍贵之物,说明诗人认同并推崇这种以精神超越物质的修行人生观,也隐含他自身的审美取向和人生追求。
写作特点:
这首诗语言淡雅、意象清远,处处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沉静与敬意。綦毋潜善用对仗与意象来构建诗意空间,“空岩花雾”“门对壑”“路隔林”这些组合,展现出山寺的静谧幽美,也烘托出修行者出世脱俗的生活状态。诗中“徒知”“不见”“还言”等虚词的使用,使情感表达含蓄深远,不直言修行之高妙,却处处透出对其尊崇。全诗虽未言一字“禅”,却已处处是禅境,是典型的“诗中有禅、意在言外”之作。
整体赏析:
这首作品借题写景,寓情于境,融写实与写意于一体。前两联以对僧人绚公的描写为主,从其修行的时间与状态入手,表达敬佩与赞叹;后两联则转向寺院环境与修行意义的描写,进一步深化诗意。诗中既有山林之静美,又有佛理之深远,诗人站在世俗之外观望修行者,既是赞赏,也是羡慕,更是深思。诗人并未一味仿佛佛家语录,而是以自身独立的审美目光去书写、去体会,使诗作脱俗而不玄妙,雅逸而不枯寂,展示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清明的精神世界。
启示:
这首诗不仅是一幅山寺僧房的清幽画卷,更是一则关于修行与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对修行者生活的描绘,引发人们对“归隐”与“入世”的再思考。在喧嚣烦扰的世界中,有一种人生选择是沉静、是“无为”、是“归去”。綦毋潜以深情与敬意歌咏这种生命状态,提醒我们精神的富足远比物质的黄金更为可贵。此诗展现了唐代文人对佛教修行生活的理解,也反映出诗人追求超然、崇尚清净的价值观。
关于诗人:
綦毋潜(QíWú Qián 692年 - 约755年),字孝通,号烟波钓徒,虔州(今江西赣州)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开元十四年(726年)进士及第,曾任右拾遗、著作郎等职,后归隐江南。其诗以描写隐逸生活和自然山水见长,风格清幽淡远,与王维、孟浩然等交游唱和。《全唐诗》收录其诗26首,代表作《春泛若耶溪》中"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等句,以空灵笔法勾勒出江南月夜的静谧之美。殷璠《河岳英灵集》评其诗"善写方外之情,趣远心静",在盛唐山水诗派中独树一帜,对后世禅意诗歌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