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
韩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年间,韩愈因直言进谏触怒权贵,被贬为阳山(今属广东)令,途中或寓居友人张十一处,写下此诗以自遣情怀。张十一亦因贬谪而流落岭南,两人皆身处仕途低谷。诗人面对庭院中盛开的榴花,寄情于物,既表达对朋友遭际的同情,也暗含自身的孤愤与高洁,言短意长,咏花即咏人。
第一联:“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五月时节,石榴花灿烂盛放,红艳耀眼,令人目不暇接;枝叶之间,已有石榴果悄然初成。
起句以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照眼明”形容石榴花的浓烈与繁盛,描写出南国初夏的热烈气息。“子初成”则精妙地捕捉到石榴从花开到结果的过渡时刻,既写实季节,也寓意希望初萌。诗人在贬所尚能欣赏自然细节,显示出他依然敏锐的感受力和不泯的生命热情。
第二联:“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可惜这偏远之地没有宾客车马,石榴花落在长满青苔的地面上,红绿错落,相映成趣却无人欣赏。
此联转为抒情,虽仍写景,感情却悄然渗透。明艳的花朵与寂寥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可怜”二字道出盛景的孤寂,也隐含诗人对自身被弃置一隅的不平之情。“颠倒”既写花瓣纷落无序的自然状态,也暗含世道颠倒、贤才不遇的讽喻之意,讽中带怨,深意藏于静景之间。
整体赏析:
全诗四句,结构清晰,由盛开的榴花写起,转而写其无人观赏而自落,实则借景写情、借花写人。石榴花的明艳与“无车马”的冷落对照鲜明,喻示诗人与友人如同盛开的花朵,却身处偏隅,遭遇冷落。诗中不着一字悲苦,却处处透出幽愤与高洁的自许,是韩愈典型的“以咏物言志”之作。诗意含蓄,景中有情,清丽中见沉郁,读来余味无穷。
写作特点:
本诗以极简之笔构建出强烈的视觉与心理反差。语言清新自然,细节生动传神,如“照眼明”“落绛英”等字句色彩浓烈、节奏紧凑,既有南方初夏的鲜活气息,又见诗人深藏胸中的愤世之感。诗中情感表达含蓄却不晦涩,讽而不怒,哀而不怨,体现了韩愈诗歌“讽刺而峻烈,沉郁而高古”的风格特质。
启示:
这首诗以石榴花之盛与落,映照才华横溢却遭冷遇的处境,体现了诗人身在贬所依旧不屈的精神风骨。它启示我们:即使身处逆境,也应坚守本色,不因无人喝彩而放弃自我价值的绽放。诗人以落花寄慨,道出不平之叹,更道出对高洁人格与知音情谊的珍视。在纷杂世事中,保持内心的清明和自信,是最可贵的“照眼明”。
关于诗人:
韩愈(768 - 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领袖,贞元八年进士,官至吏部侍郎,谥"文"。其文气势雄健,《师说》《原道》等确立儒家道统;诗歌奇崛险怪,《山石》"山石荦确行径微"开"以文为诗"之风,《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写贬谪悲愤。提携孟郊、贾岛等,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诗文革故鼎新,影响深远,后世尊为"百代文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