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 其一」
王安石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1068年(北宋神宗熙宁元年),是王安石赴京任职之初,重游旧地西太一宫时题写在宫墙上的作品。彼时的他正值中年,仕途未定,政治变法尚未开始施行,人生沉浮、亲人离散,皆已成为生命中的切肤之痛。这首诗抒写他面对眼前景物时所触发的思乡之情与身世之感,是一首寓情于景、含蓄隽永的题壁小诗。
第一联:“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柳树枝叶繁茂,蝉声在绿阴中鸣叫;荷花在落日余晖中显得红艳酣醉。
这一联描绘盛夏之景,视觉与听觉相交织,色彩浓艳动人。“绿暗”写出柳叶的浓密,“鸣蜩”点出盛夏特征,叶茂蝉噪,营造出繁盛却略带慵懒的气息。“红酣”写荷花在斜阳照耀下宛如美人微醉,既传神又富有感情。两个片段共同构成一幅浓丽静谧的夏日傍晚图景,也为情感的转折埋下伏笔。
第二联:“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望着眼前如三十六陂般的池水,不禁白头之年思念起江南故乡。
此联由景入情,点出诗人的感伤与乡思。“三十六陂”为金陵旧地的池塘名,历代诗人多以之象征江南水乡的清丽婉约。虽在盛夏,诗人却联想到江南的春水,由此引出“白头想见江南”的乡愁感叹。“白头”照应自身年岁渐老,“想见”则显情意绵邈,如见未见、欲归难归。这一联不只是怀乡,更是怀亲、怀旧、怀己,情感复合而深沉。
整体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西太一宫旧地的夏日美景,唤起诗人对故乡江南的无限眷恋与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忆。起联借景抒情,色彩浓烈、感官充盈;结联感情沉郁,充满思乡怀人之感。“绿暗”“红酣”描绘出盛夏景象的斑斓与浓烈,而“白头想见江南”一句则平淡而沉重,将诗人的年华老去、思念深远凝练于简单语言之中。
这首题壁小诗虽仅四句,却有时间交错(眼前之夏景与回忆之春水)、空间转换(京师之池与江南之陂)、情感转折(赏景之喜与思乡之哀),兼具景物描写与人生感慨,体现了王安石中年时期深厚的艺术功力和情感厚度。
写作特点:
- 景中含情,动静结合:
诗人通过夏日静美的自然景象,触发内心深处的怀旧之思。景与情不分彼此,动中有静,艳中含哀。 - 色彩对照,形象鲜明:
“绿暗”对“红酣”,形成强烈视觉反差,既表现景物特点,也蕴藏情绪线索。诗人在色彩处理上的功力与心理调度的能力兼具。 - 借古地抒乡思:
“三十六陂”既是现实之景,也是记忆中的江南象征。王安石以此将个人情感与特定地域文化融合,提升了诗的意境层次。 - 语言简练含蓄,意味深长:
全诗用词质朴却极富表现力,句式整齐,意境深远。以“白头想见江南”作收,平淡中有千钧之力。
启示:
这首作品以短小精悍的篇幅,蕴含着深沉的情思与岁月沉淀的智慧。它提醒我们,人到中年,常常面对眼前风物而感昔日人生。在奔忙的人生旅途中,每一次重游旧地,每一次眼中风景的熟悉变化,或许都在唤醒我们内心深处对过往、亲人和归属的呼唤。这种对故土的眷恋与对时光流逝的无言叹息,也许正是人生最真切的情感所在。
关于诗人:
王安石(1021 - 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与文学家。作为"熙宁变法"的核心人物,其文学创作同样彰显改革家的锐气与哲思。文章如《答司马谏议书》锋芒毕露,政论《读孟尝君传》以八十八字颠覆传统史观。诗歌尤见功力,早年《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尽显壮志,晚年"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更是宋诗炼字典范。即便在词作中,《桂枝香》的怀古苍茫亦开苏辛先声。朱熹虽政见相左,仍叹服"荆公绝句妙天下",其《临川集》千余篇诗文,堪称北宋士大夫精神的巅峰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