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台览古」
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赏析:
这是一首隽永的怀古诗。李白游览姑苏台,遥想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与西施在此地的歌舞繁华,而今只见一片荒芜。诗人将深沉的历史兴衰之感,举重若轻地融入明媚的春景之中,形成巨大的情感张力,表达了对盛极必衰、世事无常的深刻领悟。
第一联:“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曾经的宫苑化作了废墟,昔日的亭台已然倾颓,唯有杨柳不管人间兴亡,依旧抽出嫩绿的新芽。湖面上传来采菱女子清越的歌声,她们歌唱的,正是这眼前无边的、仿佛承载不尽的盎然春意。
此联以强烈的视觉与听觉对比开篇。“旧苑荒台”是沉重的历史遗存,是繁华逝去的伤疤;而“杨柳新”则以蓬勃的生命力,宣告自然的永恒轮回。一边是死寂的废墟,一边是鲜活的新生,无情的历史感扑面而来。“菱歌清唱”本是欢乐的市井生活图景,但一个“不胜春”,却赋予这春色以难以承受的重量——这美好春光愈是浓烈,就愈反衬出历史废墟的苍凉,诗人的怅惘便在这看似明媚的乐景中悄然蔓延。
第二联:“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到如今,一切都已烟消云散,只剩下那轮从西江上升起的明月,它曾是历史的唯一见证,那清冷的光辉,曾经同样洒在吴王宫中那些朱颜佳丽的身上。
诗人的笔触从广阔的春景陡然收束,聚焦于亘古不变的明月。“惟有”二字,力重千钧,它剔除了所有变迁的、短暂的事物,只留下明月这唯一的永恒见证者。月亮从“西江”升起,场景更为具体,意境也更为开阔苍茫。它像一只冷静的眼睛,既曾凝视着吴宫里的轻歌曼舞、红粉佳人,也正凝视着当下的断壁残垣。在这无言的对照中,昔日的极度繁华与眼前的彻底寂灭,都被这同一片月光照亮,人事的渺小与无常,尽在不言之中。
整体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怀古诗中的典范之作,以其举重若轻、含蓄空灵的艺术手法而著称。诗歌通篇运用对比,但情感表达极具层次。首句以“荒台”与“柳新”的物象对比,定下兴亡基调;次句则以欢乐的菱歌反衬诗人内心的深沉感慨,是为乐景写哀。后两句更是神来之笔,将时间的纵深感推向极致:以明月之“永恒”对比人世之“须臾”。全诗无一字直言悲叹,却通过景物的并置与映照,让历史的沧桑巨变与人生的虚无之感弥漫在字里行间,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至境。
写作特点:
- 多维度的对比艺术:诗歌在“旧”与“新”(时间)、“荒”与“春”(景象)、“人间”与“明月”(永恒与短暂)之间构建了多层次的对比,层层递进,极大地强化了主题。
- 意象的精心择取:“杨柳”是自然永恒的象征,“菱歌”是现实生活的代表,而“西江月”则是穿越时空的冷静见证者。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一个意蕴丰富的象征系统,承载了诗人的哲思。
- 以景结情,含蓄深远:诗人将所有的历史感慨和人生体悟,最终都寄托于一轮明月的形象之中,不做直接抒情,而是让景物自身说话,使得诗歌的结尾余韵悠长,给予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 时间跨度的巧妙压缩:诗人巧妙地将“吴王宫里人”的过去与“只今惟有”的现在,压缩在“曾照”这一瞬间,造成了强烈的时空碰撞感,极具震撼力。
启示:
这首诗超越了单纯的怀古,升华为对生命与存在本质的思考。它告诉我们,无论是个人的荣辱悲欢,还是王朝的盛衰兴替,在永恒的自然(明月、杨柳)和绵延的生活(菱歌)面前,都只是短暂的一瞬。它并非引导我们走向消极,而是启发我们以一种更为超脱和达观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起落与时代的变迁。认识到自身的渺小与生命的短暂,我们或许能更珍惜当下真实的生活与情感,而不为那些终将逝去的浮华所困。真正的永恒,或许就蕴藏在这看似平常的生生不息之中。
关于诗人:

李白(701 -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座之一,而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当属李白。李白将中国的古典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顶峰,并以卓越的成就影响了古今中外一代代优秀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