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宴应诏赋韵得前字」
虞世南
芬芳禁林晚,容与桂舟前。
横空一鸟度,照水百花然。
绿野明斜日,青山澹晚烟。
滥陪终宴赏,握管类窥天。
赏析:
这首诗为应制之作,唐太宗常于宫苑设宴,命群臣赋诗和韵,借以歌咏升平盛世与自然景色。虞世南作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又以文学见长,常应诏作诗。这首诗写于宴饮场合,诗人以细腻笔触描绘禁苑景色与宴会氛围,既是对盛会的记录,也是自我情怀的抒写。诗中自然景色与心境交织,语言清丽典雅,体现了虞世南诗风的雍容与雅淡。
第一联:“芬芳禁林晚,容与桂舟前。”
暮色渐临,禁苑林木散发芬芳之气,我闲步停立在点缀着桂饰的小舟之前。
这一联点明时与地:禁苑、黄昏、桂舟。环境氛围宁静而华美。“芬芳”不仅是写花草的香气,更是暗寓宫苑富丽;“容与”二字表现闲适、安然之态。桂舟既可为实景,亦可为象征,喻诗人身处雅宴而心境自适。此处诗人通过香气、时间与舟影的结合,渲染出恬静而优雅的氛围。
第二联:“横空一鸟度,照水百花然。”
忽有一只鸟横空飞过,夕阳映照下,水面上百花似乎燃放光彩。
此联写动景与光影。鸟的掠过打破了静谧,增添灵动之意。“百花然”犹如火焰般明亮,写夕阳映水所成的炫丽景象,既有视觉冲击,也含盛宴的热烈氛围。此处诗人善于捕捉瞬息之景,将自然万物与宴会的喜庆相呼应。
第三联:“绿野明斜日,青山澹晚烟。”
绿色的原野在斜阳映照下熠熠生辉,青山笼罩在淡淡暮霭之中。
这是全诗最具画意的一联:前句色彩鲜明,“绿野”“斜日”对比,体现阳光与大地的和谐;后句转为朦胧之美,“青山”“晚烟”渲染出宁静悠远的气象。色彩由明丽到淡远,层次分明,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卷。诗人通过远近景的结合,不仅写景,更寄托心境的清旷与闲适。
第四联:“滥陪终宴赏,握管类窥天。”
我不才却有幸侍奉到宴会结束,手握笔管赋诗,如同借着管窥来仰望天宇。
此联由景入情,转为抒怀。“滥陪”是自谦,言自己学识浅陋却蒙宠召;“握管”则点出赋诗之事。“窥天”一喻极为精妙:以诗文试图窥探天地之理,既含谦逊,又流露诗人自我价值的认知。此处不仅是应制诗的常见谦辞,更表现出虞世南温和谦虚、才德兼备的品格。
整体赏析:
全诗以“前”字为韵,四联一气贯通:首联点明时间与场景,次联写动态瞬景,三联描绘大环境,末联转入自我抒怀。诗人通过对禁苑晚景的描绘,展现出自然与人事的和谐美景。诗歌中既有宫廷的华丽气象,也有个人的清雅心境,情景交融,画意与诗意浑然一体。作为应制诗,它既完成了歌咏之职,又不失真挚自然之趣。
写作特点:
- 情景交融: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怀相互渗透。
- 色彩分明:由“芬芳禁林”到“绿野斜日”,再到“青山晚烟”,色彩层次感极强。
- 动静结合:鸟的横空、花的辉映,与静谧的山野形成鲜明对比。
- 谦逊自守:末联以“滥陪”“窥天”自谦,表现诗人恭谨与真挚。
- 清丽典雅:语言清简而意境深远,展现虞世南一贯的雅正诗风。
启示:
这首诗通过描写禁苑晚景、鸟影花光、绿野斜日与青山晚烟,将自然之美与宴会氛围融为一体,最终归结到诗人自谦“滥陪终宴赏”的心境。它启示我们:身处盛世繁华与集会热闹之中,仍需保持一份从容与谦逊,懂得以清雅之心去感受自然、体味人生。无论是对环境的敏锐观察,还是对自身的低调自守,皆显示出一种超然与智慧。它提醒后人:人生的真正价值,不仅在外在荣宠,更在内心的宁静与谦恭。
关于诗人:
虞世南(558 - 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初唐贞观朝重臣,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公,谥号文懿。其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家",诗文承袭徐陵一脉,开创"雅正冲和"的宫廷诗风,编纂《北堂书钞》开创类书新体例。唐太宗李世民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兼具,堪称初唐文化工程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