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问答」李白  

shan zhong wen da

「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

赏析:

这首诗作于李白早年隐居安陆白兆山时期。面对世人的不解,诗人以这首充满禅机与智慧的小诗作答,展现了他对生命价值的独特思考。诗中构建的不仅是物理的隐居空间,更是一种高级的精神生存哲学,其中蕴含的智慧在千载后的数字时代愈发闪耀着启示的光芒。

上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有人问我为何栖居在这青翠的山中,我报以微笑却不回答,内心自在而安宁。
这联展现了诗人面对世俗质疑时的超然姿态。“笑而不答”是极具深意的沉默——它既是对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温和拒斥,也是对语言局限性的清醒认知。真正的生命体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难以向外人道明。这种沉默本身,构成了一种强大的精神定力,在当今众声喧哗的网络时代,这种“选择的沉默”恰是对信息过载的一种智慧抵御。

下联:“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桃花随着流水悠然远去,此处别有一番天地,仿佛不在人间。
诗人以具象的自然景象揭示其精神世界的本质。“桃花流水”不仅是美景,更是时间与生命流动的诗意象征。“别有天地非人间”点明了核心——他所追寻的,是在凡俗人间中开辟出的精神净土。这并非逃避,而是一种创造性的栖居,是在同一物理空间内构建的不同维度的生命体验。

整体赏析:

这首诗的精妙在于它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精神生态系统。前两句是内在的修为——“笑而不答”展现了对世俗名利的超越,“心自闲”则是对内在秩序的守护;后两句是外在的印证——“桃花流水”展示了与自然韵律的和谐共舞,“非人间”则标志着精神家园的建成。这种由内而外的统一,构成了一个自足而丰盈的生命境界。

写作特点:

  • 结构上的问答张力:以问起笔,以景作答,形成独特的审美张力,引导读者从外部对话转向内心感悟。
  • 留白艺术的极致运用:“笑而不答”制造了意义空白,邀请读者共同参与诗意的建构。
  • 意象的禅意化处理:将“桃花流水”从单纯的景物升华为蕴含哲思的意象,赋予其超越性的精神内涵。
  • 语言的自然与精妙:看似平淡如话的语言,实则经过精心锤炼,每个字都承载着丰富的意蕴。

启示:

这首诞生于八世纪的诗作,却为二十一世纪的我们提供了极具现代意义的精神方案。在注意力经济的时代,"笑而不答"启示我们建立内在的"信息免疫系统"——当算法的精准投喂和社交媒体的情感绑架无孔不入时,保持适当的精神距离和选择性沉默,恰是对抗信息过载的智慧防御。在加速社会的语境下,"桃花流水窅然去"提醒我们找回生命的自然节奏,对抗"内卷"的有效方式或许不是更快的转速,而是像流水一样找到属于自己的流向和速度。更重要的是,在虚实交织的现代生活中,"别有天地非人间"为我们指明了构建"精神飞地"的可能——我们无需逃离城市,完全可以在通勤地铁上通过一段音乐构筑私人结界,在居家办公时通过一扇朝东的窗户迎接第一缕阳光。这些微小的诗意实践,正是现代版的"碧山栖居"。李白的智慧告诉我们:在这个被技术理性严密编织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种"在人间而非人间"的精神能力——既能充分参与现代生活,又能保有内心的独立与清澈,在数字洞穴中守护属于自己的心流时光。

关于诗人:

Li Bai

李白(701 -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座之一,而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当属李白。李白将中国的古典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顶峰,并以卓越的成就影响了古今中外一代代优秀文人。

Total
0
Shares
Prev
「江夏别宋之悌」李白  
jiang xia bie song zhi ti

「江夏别宋之悌」李白  

「江夏别宋之悌」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李白 赏析:

Next
「望天门山」李白 
wang tian men shan

「望天门山」李白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