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踏枝 · 梅落繁枝千万片」
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
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
冯延巳
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赏析:
这首《鹊踏枝》写作年代已不可考,从词中所呈现的景与情看,很可能作于他仕南唐中主李璟时期。冯延巳长期出入宫廷,身处权力与礼法的夹缝中,既见惯繁华,也深知聚散之无常。这首词借女子口吻写幽怨,通篇以落梅、残宴、寒山、征鸿、暮烟为意象,层层递进,将短暂的欢聚与长久的别离形成鲜明对照,蕴含着诗人对感情、人生和际遇的双重感慨。
上片:“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
满枝梅花纷纷飘落,仿佛仍旧多情,学着雪花随风起舞飘转。
首句开篇即以“繁枝千万片”呈现视觉冲击,构建大面积的动态画面。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孤傲坚贞,但此处的梅花并非仅是高洁之物,而被赋予“多情”与“学雪”的人性化意态,既显其轻盈飘逸,又带一丝无奈。词人通过拟人化,使落梅的飘零带上情绪色彩,暗示感情虽美却终归会随风而逝。
“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昨夜的笙歌宴饮轻易就散了,酒醒之后,愁绪却像潮水般涌来,愈加浓重。
此句转入现实场景,对比极为鲜明——短暂的欢乐与无边的孤独形成强烈反差。一个“容易”字,轻描淡写地传递了人生中喜乐的易逝与无可挽留;而“愁无限”则把酒醒后的空虚感、失落感推到极致。
下片:“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
登上高楼远望,春山四面透着寒意,南飞的大雁早已消失在天际,只余暮色中层层烟霭。
下片由内景转入远景,视线投向四面寒山和暮色烟岚。春天本该温暖,但这里的春山却透着寒意,与上片的梅落、酒醒相呼应,衬托出人物内心的冷清。大雁南去,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离别意象,意味着音信渺茫与孤独守望。
“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久久凭栏而立,却始终看不见盼望的人,只能用细绢拭去泪水,把往事思量了又思量。
结尾将情绪完全内收,从广阔的外部景色回到封闭的个人空间。一个“遍”字,传达出反复追忆、无法释怀的心理循环;“鲛绡”则以典雅的细节突出了女性身份和泪水的珍重,也为全词定下幽怨含蓄的尾声。
整体赏析:
全词以梅落起兴,寓情于景,由眼前景象过渡到现实情境,再从登楼远望回到内心独白,形成外放—收束的结构。梅花、笙歌、寒山、征鸿、暮烟、鲛绡,这些意象之间相互呼应,串联起一条情感递进的脉络:短暂的相聚—无可避免的别离—无尽的思量。
冯延巳的高明之处,在于不直白倾诉离愁,而是借物象与氛围去渗透情绪,使读者在景色的流转中自然感受到词人心境的起伏。与晚唐温庭筠的浓丽不同,冯词更偏向清疏婉转,却又暗藏绵密的情感力量。
写作特点:
- 层次分明的情绪递进:由花落到宴散,再到登楼望远,最后归于凭栏掩泪,情绪由外向内逐渐聚焦。
- 意象丰富且互文:梅花与雪、笙歌与酒、寒山与鸿雁、暮景与烟霭,构成情感的多重折射面。
- 善用反差:春山却寒、宴散之后愁浓、繁花与离别等对照,使情感张力更强。
- 婉约而不失力度:语言清雅,情感细腻,但在细腻背后隐含人生的深层叹息。
启示:
这首词提醒我们,美好与相聚往往转瞬即逝,而失落与思念却会长久停留。无论是梅花的飘零,还是雁去的空天,都暗示着生命中不可逆转的流逝感。它让人反思:在有限的时光里,我们能否更珍视当下的人与事?同时,这首词也体现了文学的力量——用含蓄的景物描写,让个人情绪升华为普遍的感受,使千年之后的读者依旧能从梅落与暮烟中,读出自己的心事。
关于诗人:
冯延巳(903 - 960),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五代南唐著名词人。仕南唐至左仆射同平章事,深得中主李璟信任。其词在花间词风基础上另辟新境,《阳春集》存词112首(一说含他人作品),《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以回环往复的笔法写缠绵情思;《谒金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更获李璟击节叹赏。王国维评其"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将士大夫的深沉情感注入艳科小词,刘熙载称"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直接影响晏殊、欧阳修等大家,在词史由"伶工之词"向"士大夫之词"转型中居关键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