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踏枝 · 几日行云何处去」冯延巳

que ta zhi · ji ri xing yun he chu qu

「鹊踏枝 · 几日行云何处去」
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
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

冯延巳

赏析:

这首《鹊踏枝》是南唐词人冯延巳所作,属闺怨词的代表作之一。词中通过一位女子对远游未归情人的深切思念,表达了春暮时节愁绪纷乱、情感纠结的心理状态。全词构思缠绵,情调婉转,词意层层递进,是婉约派早期成熟风格的重要体现。

上片:“几日行云何处去?忘却归来,不道春将暮。”
这几日你像浮云一样去了哪里?竟忘了归来,难道不知道春天已将逝去?
开篇即设问,起笔便带怨情。“行云”比喻男子在外漂泊不归,轻浮不定;“不道春将暮”双关:既指春光将尽,也暗示女子青春年华渐衰,令人悲叹。三句一气呵成,感情渐趋哀切。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寒食节前后,野外百草千花争妍斗艳,你的香车马又停在哪户人家门前?
“百草千花”表面写春色如锦,实则带讥刺意味,暗指花花世界中风月场所的女子。“香车系在谁家树”,含蓄地质问男子是否在他处流连忘返,写得含而不露,却怨意十足。

下片:“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
我含泪倚楼,自言自语。燕子飞回来了,你可曾在路上与它们相遇?
“泪眼”“倚楼”“独语”三词合写女子神情哀苦。燕子年年归来,象征情意不变,而男子音信杳无,女子只得痴痴向燕子追问,感情越发悲怆,凸显其孤苦无依。

“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
纷乱的春愁像柳絮飘扬,在漫长的梦里也找不到你的身影。
“撩乱春愁”与“柳絮”贴切结合,愁绪像柳絮一样飞舞缠绕、难以捉摸。“依依”表现梦中仍恋恋不舍,而“无寻处”点出情人无影踪,终不可得。结尾二句写尽相思之苦,哀婉动人。

整体赏析:

全词围绕“盼归人而不见”的主题展开,情感由等待到失望,由幻想到梦境,由怨到愁,层层推进。冯延巳善用设问、比兴、象征等技巧,使整首词结构严谨、节奏和缓而起伏婉转。女子既怨其情人不归,又难舍旧情,终日沉浸在“愁”“望”“思”“梦”之中,情感真挚,辞藻典雅。

尤其三处设问句:

  • “几日行云何处去?”
  • “香车系在谁家树?”
  • “陌上相逢否?”

层层加重情绪,使女子由盼而怨,由怨而悲,情感逐步升华,为词中一大特色。

写作特点:

  • 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通过三个设问营造出由期待到幻灭的过程。
  • 象喻丰富,意象典型:“行云”“香车”“双燕”“柳絮”等形象鲜明,具有深刻寓意。
  • 语言婉转,语调低徊:善于使用柔美的词汇和缠绵的语气营造闺中怨情氛围。
  • 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现实中的楼头独语与梦境中的寻觅交相呼应,增强艺术感染力。

启示:

这首作品所表现的不只是个人的爱情苦痛,更道出了人类情感中普遍存在的“盼”“怨”“痴”“梦”等心境。它传递了一种深情而不失克制的感伤气质,使人在体会婉约词美感的同时,也对人性的柔软与坚韧有更深的理解。这种温婉而深刻的表达方式,是传统词作打动人心的重要魅力所在。

关于诗人:

Feng Yansi

冯延巳(903 - 960),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五代南唐著名词人。仕南唐至左仆射同平章事,深得中主李璟信任。其词在花间词风基础上另辟新境,《阳春集》存词112首(一说含他人作品),《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久"以回环往复的笔法写缠绵情思;《谒金门》"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更获李璟击节叹赏。王国维评其"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将士大夫的深沉情感注入艳科小词,刘熙载称"晏同叔得其俊,欧阳永叔得其深",直接影响晏殊、欧阳修等大家,在词史由"伶工之词"向"士大夫之词"转型中居关键地位。

Total
0
Shares
Prev
「喜迁莺 · 雾濛濛」冯延巳
xi qian ying · wu meng meng

「喜迁莺 · 雾濛濛」冯延巳

「喜迁莺 · 雾濛濛」雾濛濛,风淅淅。杨柳带疏烟,飘飘轻絮满南园,墙下草芊绵。 燕初飞,莺已老。拂面春风长好,相逢携酒且高歌,人生得几何。 冯延巳 赏析:

Next
「清平乐 · 雨晴烟晚」冯延巳
qing ping le · yu qing yan wan

「清平乐 · 雨晴烟晚」冯延巳

「清平乐 · 雨晴烟晚」雨晴烟晚。绿水新池满。双燕飞来垂柳院,小阁画帘高卷。 黄昏独倚朱阑。西南新月眉弯。砌下落花风起,罗衣特地春寒。 冯延巳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