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岁引 · 秋景」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
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
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它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
王安石
当初漫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
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赏析:
这首词大约作于王安石罢相归隐金陵(今南京)之后的晚年时期。彼时他两度为相,变法图强,却屡遭掣肘,最终在朝野争议中挂冠南归。退居钟山后,他的词作多反映内心的复杂情绪,既有壮志难酬的惋叹,又有对功名利禄的疏离。这首《千秋岁引·秋景》便是其中的代表作,通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不仅表达了对往昔生活的追忆,更蕴含了对名利羁绊与自由人生的深刻思考。
上阕:“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我客居他乡,夜里传来捣衣声,孤城角声又起,满耳都是肃杀的秋声弥漫在辽远的天宇中。归燕飞往东海那边,大雁从北方南来落在沙洲上。曾经在楚台感受的秋风,在庾楼欣赏的明月,此刻仿佛又回到了眼前。
上阕主要写景。起句“别馆寒砧”与“孤城画角”描绘出秋夜羁旅的凄冷之境,“寒砧”是捣衣之声,“画角”是军中乐器的长鸣,皆为离愁的象征。“一派秋声入寥廓”则将局部之景扩展为整个秋空的感受,形成空灵寂寥之境。接着燕去雁来,既写实景也寓情绪转移,勾起思乡念旧之情。而“楚台风,庾楼月”用典含蓄,暗示词人曾经在权位之中,也曾风流快意,而今一切如梦,唯有清风明月仍“宛如昨”。
下阕:“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它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漫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无奈被名利缠绕,无奈又被俗世情感耽搁,人生的风流潇洒就这样被闲置了。当初在华表上空许诺言,如今却辜负了与伊人相约的誓言。每每梦醒、酒醒之时,便不断回忆与思量这些往事。
下阕转入抒情。起句两连“无奈”,强烈地表达出词人对名利束缚、情感羁绊的厌倦与挣脱无力感。“风流总闲却”暗寓理想生活被现实所打压。“当初漫留华表语”引丁令威化鹤归来之典,隐喻词人当年志向高远、誓言如仙语,然现实却令人“误我秦楼约”,以比兴手法暗喻政治上的理想与现实落差。末三句“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是对整首词的回响:梦与酒皆是忘忧之物,然而终有醒来时,醒后便是无尽的感伤。词人借这一结尾完成情感的收束,又留下一丝深邃的余韵。
整体赏析:
这是一首典型的晚年自况之作,展现了王安石在宦海沉浮后的一种“觉醒”之感:既悔于名利牵绊,又怅于风流难再。上阕写景极致,秋声、飞鸟、清风、明月,皆含人生况味;下阕抒情深婉,情感真实且不流俗,兼有哲理之思。全词语言温婉中透峻骨,缠绵中含锋芒,既是对人生失落的慨叹,也是一种“梦醒”之后的冷静省思。
值得注意的是,全词虽有男女私情的意象,但实质多是借美人香草之法以寓身世之感,华表、秦楼皆托喻,表达对功名误身、人生误局的深刻反思,足见其词境之深远、情思之幽微。
写作特点:
- 情景融合,虚实相生
词中将秋夜羁旅之景与内心感情完美结合,情因景生,景因情活,营造出一种淡远、幽深的氛围。 - 用典精巧,寓意深远
“楚台风”“庾楼月”“华表语”“秦楼约”等典故信手拈来,但不显雕琢,且寓情于事,增强了词意的哲理性和深刻性。 - 结构精严,起承转合自然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构成由外而内、由景及情的结构层次,梦与酒作结,使词意回旋而不散,情绪沉潜而不尽。 - 言浅意深,沉郁顿挫
语言简约平实,却蕴含丰富的内心波澜,从风流闲却到梦酒思量,每一步都暗藏情感重负,字字带情。
启示:
这首词深刻地揭示了人生中“得与失”、“进与退”的困局,也表达了诗人在名利场沉浮后的反省与自我解脱。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面临“功名误身”的困扰,或陷于“情担阁”的牵挂,而王安石以沉静的笔调书写这种挣扎与觉醒,正是一种理智与情感交融的智慧之作。词中“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一句,像是提醒人们,在世事纷扰之后,仍需静下心来思量自己真正所求,方能从梦中醒来,走上更清明的人生之路。
关于诗人:
王安石(1021 - 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与文学家。作为"熙宁变法"的核心人物,其文学创作同样彰显改革家的锐气与哲思。文章如《答司马谏议书》锋芒毕露,政论《读孟尝君传》以八十八字颠覆传统史观。诗歌尤见功力,早年《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尽显壮志,晚年"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更是宋诗炼字典范。即便在词作中,《桂枝香》的怀古苍茫亦开苏辛先声。朱熹虽政见相左,仍叹服"荆公绝句妙天下",其《临川集》千余篇诗文,堪称北宋士大夫精神的巅峰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