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乌曲二首 · 其一」刘方平

qi wu qu er shou i

「栖乌曲二首 · 其一」
蛾眉曼脸倾城国,鸣环动佩新相识。
银汉斜临白玉堂,芙蓉行障掩灯光。

刘方平

赏析:

《栖乌曲》是唐代诗人刘方平创作的一组乐府诗,共二首,题材属宫怨、艳情类。其一通过描绘女子容貌、举止以及所处的华美环境,表现了宫廷深闺女子的姿态与情思。此类诗往往承袭汉魏乐府“曲辞”传统,写女子的艳丽与哀怨,既以细腻笔触刻画形象,又暗含身世寄托。刘方平一生仕途不显,却以闺情、宫怨小诗见长。他的《栖乌曲》延续了这种风格,借艳丽之辞,写隐约之情,既有浓丽之色,又有深婉之意,充分展示了他在晚唐诗坛细腻工巧的一面。

第一联:“蛾眉曼脸倾城国,鸣环动佩新相识。”
她有着秀美的蛾眉、娇艳的面庞,足以倾倒一个国家。她举止之间,佩环叮当作响,仿佛在与新结识的人初次相会。
这一联以“蛾眉”“曼脸”写貌,以“鸣环”“动佩”写态,生动刻画了女子的美丽与妩媚。尤其“倾城国”四字,气象恢宏,极写其容貌的绝世无双;“新相识”则传递出初见时的怦然心动,暗含艳遇之情。写人之美,不仅在外貌,更在举止风情。

第二联:“银汉斜临白玉堂,芙蓉行障掩灯光。”
银河斜映在白玉堂之上,芙蓉花样的帘障轻轻垂下,遮掩了屋内的灯光。
此联转而写景,以环境烘托氛围。“银汉”写夜空,点明时间;“白玉堂”写建筑,象征华丽与尊贵;“芙蓉行障”则是华美的帷幕,既隐约遮灯,又映衬女子的娇容。诗人通过这一场景的渲染,使女子的形象与环境融为一体,增添了朦胧与神秘之美。

整体赏析:

这首以细腻婉约的笔触,描绘了一位美貌女子的形象。前联写其容颜与举止,极尽艳丽之态;后联则描绘环境之华美与氛围之朦胧。诗中人物与环境交相辉映,既有唐代宫怨、艳情诗中常见的美人形象,也有文人笔下追慕之情的影子。

值得注意的是,“倾城国”与“白玉堂”等词汇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使作品超越了单纯的写景或写人,而富有寓意。美人不仅是审美对象,也可被视为权力、奢华与享乐的象征。借此描绘,诗人既展现了晚唐诗歌的绮丽风格,也隐含着对富贵繁华的感慨。

写作特点:

  • 写貌与写景交融:先写美人之貌,再写环境之景,人景相互映衬,使画面更具层次感。
  • 用词华美典丽:如“倾城国”“白玉堂”“芙蓉行障”,皆带有浓厚的辞藻美,呈现出唐人追求绮丽风致的特色。
  • 动静结合:前联以“鸣环动佩”展现动态美,后联以“灯光掩映”传递静谧氛围,动静相辅。
  • 情景交融:人物的艳丽与环境的华美共同营造出浪漫氛围,既写现实之美,也寄托诗人心中之思。
  • 寓意含蓄:虽是写美人,但“倾城国”暗含权力与爱情之惑,“白玉堂”亦有富贵奢华的象征,诗意不止于描摹艳丽。

启示:

这首诗启示我们,文学作品中美人形象往往不止于单纯的审美描写,它们承载着更复杂的象征意义:既是人间艳色的写照,也是对荣华富贵、情感际遇的寄托。刘方平通过美人与环境的描写,让读者体会到繁华背后的虚幻与易逝,也引发人们对生命、情感与世态的深层思索。在今天读来,它提醒我们欣赏美的同时,更要洞察其背后的人情与世事。

关于诗人:

Liu Fangping

刘方平(约742 - 约785),字方平,河南洛阳人。盛唐至中唐之际的隐逸诗人、画家,以其清丽婉约、善写闺怨与月夜的诗风独树一帜。虽存诗仅二十六首于《全唐诗》,却凭《月夜》《春怨》等作跻身唐诗经典殿堂,被誉为“盛唐之清音,中唐之先声”。其诗融齐梁清丽与禅宗空寂于一炉,对后世婉约词风及日本王朝女流文学皆有深远影响。

Total
0
Shares
Prev
「秋夜泛舟」刘方平
qiu ye fan zhou · liu fang ping

「秋夜泛舟」刘方平

「秋夜泛舟」林塘夜发舟,虫响荻飕飕。万影皆因月,千声各为秋。岁华空复晚,乡思不堪愁。西北浮云外,伊川何处流。 刘方平 赏析:

Next
「栖乌曲二首 · 其二」刘方平
qi wu qu er shou ii

「栖乌曲二首 · 其二」刘方平

「栖乌曲二首 · 其二」画舸双艚锦为缆,芙蓉花发莲叶暗。门前月色映横塘,感郎中夜渡潇湘。 刘方平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