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色越器」
陆龟蒙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赏析:
陆龟蒙所处的晚唐,正是社会动荡、政治腐败之际。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士人怀才不遇者众。陆龟蒙未能施展抱负,早年仕途失意,后退居松江甫里,以诗文寄志。他常借物言志,将自然之美或人间器物作为精神寄托。“秘色瓷”是越窑青瓷的最高成就,釉色莹润青翠,宋人称“千峰翠色”。诗人初见此物时,被它的光泽与色泽震撼,遂借其美,寄托自我的清高品格,并联想到魏晋名士嵇康的孤傲高节,以此表达自己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志向。
第一联:“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在深秋时节,越窑开窑,仿佛夺来了千山万岭的青翠颜色。
此联写秘色瓷的釉色之美。一个“夺”字尤为传神,强调其色泽非人力所能造就,而似从大自然强取而来。诗人通过极度夸张,突出了秘色瓷器的稀世珍奇,同时暗喻在烈火和艰难中成就的高洁品质。
第二联:“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
正好在午夜时分,用秘色瓷盛取天露,与嵇中散共饮残杯。
这里由写物转为寄情。沆瀣指天地间的甘露,古人常比喻高洁澄明之气。嵇中散即魏晋名士嵇康,嗜酒爱琴,性格孤傲,直言敢谏,终被司马氏所杀。诗人想象自己以秘色瓷盛露水,与嵇康对饮,既是对嵇康的敬慕,也表达了自我志趣:在乱世中宁守孤高,不肯趋附权贵。
整体赏析:
这首作品以秘色瓷为咏物对象,实则寄寓人品理想。前联极写器物的美色,用“千峰翠色”来形容釉色之莹润青碧,将工艺之美升华为自然造化的杰作。后联由物及人,以嵇康为精神对照,把对清高人格的追慕寄托在饮酒想象中。
诗人借器言志,映射自身怀才不遇、寄情高洁的心境。诗歌兼具写实与写意:既写出了越窑瓷器的真实特征,又寄寓了魏晋名士风度的象征意义。全诗不但富有艺术魅力,也体现了晚唐士人孤高自许、与世疏离的文化心理。
写作特点:
- 以器寄怀,物我合一
表面写瓷,实则写人。秘色瓷的高洁釉色,正是诗人理想人格的投射。 - 夸张写景,极富想象
“夺得千峰翠色来”将釉色之美夸张为自然之色,增强了画面感和冲击力。 - 用典精当,寄意深远
提及嵇中散,不仅是名士风骨的象征,也借其悲剧命运映照自身处境。 - 语言精炼,含蓄隽永
全诗二十八字,意境宏阔,涵盖自然、器物、人生理想,显示出高度的艺术浓缩力。 - 哲理与美感并重
秘色瓷的“火中成色”,与士人逆境炼心的境遇暗暗相通,使诗歌既具美学价值,又富哲理意味。
启示:
外在的器物之美,可以成为人内心品格的象征。陆龟蒙借越窑瓷之美,映射嵇康之节,实则自许清高、孤傲之志。读这首诗,不仅能欣赏唐代诗人对器物的细致观察和艺术升华,也能感悟一种面对乱世、宁守孤洁的精神姿态。
关于诗人:
陆龟蒙(?- 约881),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晚唐文学家、农学家。举进士不第后隐居松江甫里,与皮日休并称“皮陆”。其诗多讽喻现实,《新沙》“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揭露赋税苛酷;《白莲》“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托物寄兴。散文《耒耜经》为现存最早农具专著,《野庙碑》则辛辣讽刺时政。诗风清峭疏淡,被列入《唐才子传》,鲁迅称其小品文“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在晚唐文坛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