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六日雪霁」曾巩

meng song

「正月六日雪霁」
雪消山水见精神,满眼东风送早春。
明日杏园应烂漫,便须期约看花人。

曾巩

赏析:

这首诗作于宋神宗熙宁年间,时值正月六日,曾巩任职齐州(今山东济南)期间。雪后乍晴,万象更新,正值早春将临之际,诗人感怀于自然景色中透出的生机与暖意,遂即兴赋诗,以雪霁山光、春回人意为核心,抒发对春天的热爱与对友情、聚会的期待。这首诗流露出一种闲逸从容、亲近自然的人生态度,也体现了曾巩为政清简、心归山水的生活情怀。

第一联:“雪消山水见精神,满眼东风送早春。”
积雪消融后,山水重现清朗神采;东风吹拂大地,满眼尽是春的气息。
此联写雪后景象。曾巩抓住“雪消”这一自然变化的契机,用“精神”二字将山水人格化,强调大地生机回归,象征新岁开端。东风既是春的使者,也是希望的象征,诗人借景寄情,赞美自然复苏的活力。

第二联:“明日杏园应烂漫,便须期约看花人。”
明日杏园应已春意盎然,花开烂漫,我当与友人约定一同赏花。
此联由景及人,转入情感层面。杏花是早春第一批盛开的花卉,这里既有对春色之热望,也有与亲友共享之愿望。诗人不独乐春,而欲邀人同赏,流露出温润的人际情怀与闲雅之意。

整体赏析:

整首诗仅四句二十八字,结构清晰、情景交融。前两句写景,由雪融山现转入春风送暖,意境流畅。后两句则转入情意,以“烂漫”引出对赏花的憧憬,并自然衔接出“看花人”的友情主题。诗人将早春的景象与内心的欢愉巧妙结合,不仅写出春之美,也写出“春在人心”的和乐状态。

全诗语言浅近清新,色彩明快,格调悠然,虽为应景小诗,却情致隽永,表现出一种超脱尘嚣、悠游自然的士人情怀。

写作特点:

  • 写景传神,景中见意
    首联以雪后山水焕发生机入笔,用“精神”写出雪融之后的勃勃生气,寓静景于动态之中。
  •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后联通过杏园烂漫与朋友赏花的约定,将春景化为情感的媒介,情中有景,景中有情。
  • 语言平易,格调清新
    整首诗通俗晓畅,不事雕琢,呈现出一种“诗中有画、画中有人”的自然美。

启示:

这首诗启示我们,要善于从日常景物中发现希望与美好。诗人以雪霁迎春的自然变化寄托心意,提醒我们珍惜新年的开始,把握春天带来的生机。同时,他通过对“期约看花人”的描写,表达了对友情的重视,启发我们:美好的生活不仅是自然的恩赐,也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共赏与共享。

关于诗人:

Zeng Gong

曾巩(1019 - 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嘉祐二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风古雅平正,《墨池记》《寄欧阳舍人书》等篇章以严谨的说理和醇厚的文风著称;诗歌则质朴含蓄,《西楼》"海浪如云去却回"展现壮阔意境。虽文学成就稍逊苏轼、王安石等同辈,但因其文风"醇乎其醇"(王安石语),被后世奉为"南丰文派"宗师。此外,他精于校勘,整理《战国策》《说苑》等古籍,在宋代学术史与散文发展史上占据独特地位。

Total
0
Shares
Prev
「江上怀介甫」曾巩
jiang shang huai jie fu

「江上怀介甫」曾巩

「江上怀介甫」江上信清华,月风亦萧洒。故人在千里,樽酒难独把。由来懒拙甚,岂免交游寡。朱弦任尘埃,谁是知音者。 曾巩 赏析:

Next
「南轩竹」曾巩
nan xuan zhu

「南轩竹」曾巩

「南轩竹」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色转明。 曾巩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