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霿凇」曾巩

meng song

「霿凇」
园林初日静无风,霿凇花开处处同。
记得集英深殿里,舞人齐插玉笼㔶。

曾巩

赏析:

这首《霿凇》作于曾巩任职地方时的冬季。北宋时期,曾巩常在北方任官,冬日霿凇常见。诗人有感于严寒中自然所展现出的静美景象,遂作此诗,抒写内心对冬日之美的体悟,并引发对昔日宫廷回忆的联想。诗中情景交融,将现实自然之景与过往人事交织,既含物态之美,也寄托了情感与记忆。

第一联:“园林初日静无风,霿凇花开处处同。”
清晨园林沐浴在初升的阳光中,四周宁静无风;霿凇冰花挂满枝头,到处晶莹洁白,一片同色之景。
此联描绘了一幅冬日清晨的园林美景,以“静无风”突出气氛宁谧,“处处同”则强调霿凇遍布的壮观。诗人以写景起笔,开篇即摄人心魄,将冬天的清冷、洁净之美尽收眼底。

第二联:“记得集英深殿里,舞人齐插玉笼㔶。”
我记得在集英殿深处,那些舞女们曾齐整地将玉笼般的发饰插在髻上,姿态优雅如花。
后联转入回忆,由眼前的霿凇联想到宫中舞者的盛装,玉笼㔶(簪饰)与冰花相映成趣,现实与记忆在意象上重合。这种巧妙的联想,使自然美景与人文记忆融为一体,别具匠心。

整体赏析:

整首作品短短四句,却意境深远、构思精巧。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忆,由眼前之景触发对旧时生活的追忆。诗人以“霿凇”这一自然奇观入诗,将冰晶挂树之景比作舞人头饰的精美,既展示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又透露出怀旧与人生阅历的沉思。

这首诗以冷清为背景,却不流于萧瑟,而是在晶莹澄澈中透出安静的喜悦和审美的敏感。语言简练纯净,画面层次分明,情感克制内敛,展现出曾巩文风中“雍容平易”与“曲尽其妙”的特色。

写作特点:

  • 以景引情,情景交融:
    诗人通过描绘“园林初日”“霿凇花开”等清冷静美的自然景象,引出对昔日宫廷盛景的回忆,情感与景物自然交织,达到了情景合一的艺术效果。
  • 类比巧妙,意象新奇:
    将霿凇比作舞人发髻上的“玉笼㔶”,将自然之物拟作人饰之美,类比精妙且富有想象力,使全诗意境更具层次感与艺术张力。
  • 语言清丽,风格平淡中见深意:
    全诗用语质朴、节制,不事雕琢,却在简洁中蕴含丰厚意蕴,展现出曾巩诗风中“雍容平易”的特色。

启示:

这首诗启发我们以宁静的心境去感受生活中那些转瞬即逝却极致动人的美。霿凇虽为严寒所生,却能成就一片冰清玉洁的风景,这正如人在逆境中依旧可以保有审美与情怀。诗人虽身处寒冬,却能回忆宫中舞人的繁华,展现了对美的敏感和深沉情感的寄托。在今天的快节奏生活中,这首诗提醒我们珍惜自然细节,也珍惜那些曾温暖过我们的记忆。

关于诗人:

Zeng Gong

曾巩(1019 - 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嘉祐二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风古雅平正,《墨池记》《寄欧阳舍人书》等篇章以严谨的说理和醇厚的文风著称;诗歌则质朴含蓄,《西楼》"海浪如云去却回"展现壮阔意境。虽文学成就稍逊苏轼、王安石等同辈,但因其文风"醇乎其醇"(王安石语),被后世奉为"南丰文派"宗师。此外,他精于校勘,整理《战国策》《说苑》等古籍,在宋代学术史与散文发展史上占据独特地位。

Total
0
Shares
Prev
「江上怀介甫」曾巩
jiang shang huai jie fu

「江上怀介甫」曾巩

「江上怀介甫」江上信清华,月风亦萧洒。故人在千里,樽酒难独把。由来懒拙甚,岂免交游寡。朱弦任尘埃,谁是知音者。 曾巩 赏析:

Next
「南轩竹」曾巩
nan xuan zhu

「南轩竹」曾巩

「南轩竹」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色转明。 曾巩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