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宛陵旧游」
陆龟蒙
陵阳佳地昔年游,谢脁青山李白楼。
唯有日斜溪上思,酒旗风影落春流。
赏析:
这首诗是陆龟蒙怀念宣城旧游而作。宛陵,即今安徽宣城,自古便是江南名胜之地,境内有陵阳山、宛溪、句溪等名景。南齐时,谢脁曾任宣城太守,并筑“谢公楼”,后世以其山水诗名,誉之为“山水诗祖”;盛唐李白亦曾客游宣城,多次登临谢公楼,留下脍炙人口的篇章。陆龟蒙生活在晚唐,时局动荡、党争激烈,他未能仕进,常与皮日休等人寄情山水,以诗寄怀。在这首小诗中,他追忆旧游,借景物、古迹寄托对前贤的仰慕与自身身世的慨叹。
第一联:“陵阳佳地昔年游,谢脁青山李白楼。”
那陵阳山水的佳地,往年曾经来游赏;谢脁的青山,李白的酒楼,都留下名士踪迹。
这一联开篇点明所怀之地,直入主题。诗人用谢脁与李白的名迹来点染宛陵之胜,不仅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也表现了对前贤的敬仰。青山、酒楼,本为自然景物与人事遗迹,却因谢、李的光辉而熠熠生辉,赋予宛陵以高远的精神意蕴。
第二联:“唯有日斜溪上思,酒旗风影落春流。”
惟有夕阳斜照溪上,引发无尽思绪;酒楼的旗幌随风飘荡,倒映在春水的涟漪里。
后联转入具象描写,画面宁静而富诗意。诗人最深的印象,不是热闹的游乐,而是夕阳西下、溪水潺潺、酒旗飘影的孤寂景象。此中蕴含了时光易逝、人生无常的感慨。光影流动、水波摇曳,给人一种迷惘感,与诗人身世飘零的心境暗暗相合。
整体赏析:
这首作品虽短,却极富意境。首联以谢脁、李白的名迹点染,为宛陵的山水增添厚重的文化积淀。尾联则以细致的画面刻画,将“日斜”“酒旗”“春流”连缀成一幅怀古图景。诗中既有对名士风流的仰慕,又有对个人身世的感慨。陆龟蒙在晚唐动乱之世,仕途无门,只能寄情山水。他以宛陵旧游为题,实则寄托了怀古伤今、时光易逝的叹息。诗境幽远,含蓄深沉,体现了晚唐诗人惯以怀古抒发失意的创作风格。
写作特点:
- 怀古咏今,虚实结合
诗中既有历史名士谢脁、李白的身影,又有诗人亲历的溪上夕阳,虚实交织,使读者在时空交错中感受到厚重的历史感与现实感慨。 - 情景交融,寓情于物
后联所写“日斜”“酒旗”“春流”,本是寻常景象,但在诗人笔下成为寄托思绪的媒介。景语即情语,画面即心境。 - 炼字传神,形象鲜明
“斜”“落”二字极为传神,不仅描绘出日影西斜、水中倒影的动态之美,更暗示时光流逝、人生沉浮。 - 风格沉郁,含蓄隽永
陆龟蒙的诗多寄托身世感慨,这首诗虽写游踪,却以怀古写怀世,风格沉郁内敛,意蕴悠长,符合晚唐诗歌多忧伤沉思的基调。
启示:
这首诗不仅是对名胜的追忆,更是诗人以怀古抒今的写照。它提醒我们:历史上的山川古迹之所以动人,不仅在于风景之美,更因先贤的精神与诗篇赋予它们不朽的文化价值。诗人借古迹抒怀,寄托对前贤的景仰与自身身世的失落,显示出“怀古”这一诗歌传统的深厚力量。对今人而言,它启发我们:在追寻山水风光的同时,也要看到历史与人文所蕴含的精神力量,并在其中找到自我心境的共鸣。
关于诗人:
陆龟蒙(?- 约881),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晚唐文学家、农学家。举进士不第后隐居松江甫里,与皮日休并称“皮陆”。其诗多讽喻现实,《新沙》“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揭露赋税苛酷;《白莲》“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托物寄兴。散文《耒耜经》为现存最早农具专著,《野庙碑》则辛辣讽刺时政。诗风清峭疏淡,被列入《唐才子传》,鲁迅称其小品文“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在晚唐文坛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