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史馆相公上元观灯」曾巩

he shi guan xiang gong shang yuan guan deng

「和史馆相公上元观灯」
九衢仙仗豫游归,宝烛星繁换夕晖。
传醆未斜清禁月,散花还拂侍臣衣。
天香暗度金虬暖,宫扇双开彩凤飞。
法曲世人听未足,却迎朱辇下端闱。

曾巩

赏析:

这首作品是曾巩为应和同僚诗作而写,描绘的是上元节(即正月十五元宵节)观灯的盛况。上元节是宋代盛大的节日之一,都市张灯结彩,宫廷亦有观灯、宴乐等活动。此诗正值官场应酬之际,以典雅细腻的笔触描写都城夜景,兼具宫廷盛典与市井热闹,展现了诗人对节日繁华景象的欣赏与赞美,同时也体现了诗人高远的审美视角和沉静的笔法。

第一联:“九衢仙仗豫游归,宝烛星繁换夕晖。”
九条大街上,仙仗列队游行归来;满城灯烛如星,仿佛将晚霞光辉替换。
此联开篇气势宏阔,写都城街市的壮观场景。“仙仗”指的是华丽的仪仗或灯会巡游队伍,“宝烛星繁”形容灯光如繁星闪耀,表现节日夜晚的辉煌热烈。

第二联:“传醆未斜清禁月,散花还拂侍臣衣。”
酒酌方传,月色尚高,禁中灯火通明;焰火散落如花,仿佛轻拂过侍臣衣袍。
转入宫廷景象,“传醆未斜”点出夜未深而宴未止,“清禁月”既是明月,亦有清肃宫禁之意,“散花”暗指焰火,结合“侍臣”引出宫廷中的欢庆景象,既热闹又带有一种庄重感。

第三联:“天香暗度金虬暖,宫扇双开彩凤飞。”
暗香浮动,金雕香炉中袅袅温气;双扇同时开启,画中彩凤仿佛展翅飞翔。
这一联着意刻画细节与氛围:香气缭绕、温暖宜人、装饰绮丽,将上元节夜晚的宫中典仪写得极尽华贵。

第四联:“法曲世人听未足,却迎朱辇下端闱。”
法曲悠扬,世人听得意犹未尽;忽然迎来皇帝车辇自宫门而出。
末联承接前面“仙仗”“焰火”“香暖”“彩凤”等繁盛场面,以“朱辇”一词点出高潮——天子亲临,众人瞻仰,节日荣华至极。诗人在对节庆的赞美中,亦隐含对天子礼乐制度的肯定。

整体赏析:

全诗八句,工整雅正,采用宫体诗传统,极尽铺陈描绘之能事,却不流于浮华。诗人以细致入微的描绘,将宫廷与坊市的繁盛景象层层展开:从街头仙仗,到宫中焰火,再至香气氤氲与天子临幸,构成一幅充满节庆氛围的壮丽夜景图。尽管是和诗之作,诗人并未落俗套,而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展现出雅俗共赏的艺术魅力。

此外,全诗虽写节庆之欢,却不乏潜在的礼乐意识和文化自觉。诗人借上元夜观灯盛况之描写,歌咏盛世之象,也体现了宋代文人士大夫关注礼乐、天下大治的理想。

写作特点:

  • 宫市共写,热闹有致:
    “九衢”与“宫扇”并列,使民间欢庆与宫廷仪式同现,构成多层次的节庆画卷。
  • 铺陈有法,辞藻华丽:
    “宝烛星繁”“天香暗度”“彩凤飞”皆为典型宋代繁丽文风的体现,语言华美却有节制,工整而不流滑。
  • 意象多样,动静结合:
    焰火、香气、车辇、乐曲交织而成,动静错落,节奏分明,整诗极具画面感与节奏感。

启示:

这首诗通过对元宵节夜晚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宋代节日文化的繁荣,也体现出诗人对节庆背后制度、文明、秩序的认同与欣赏。在今日读来,仍能让人感受到节日中那种浓浓的文化气息与社会的和谐盛况,提醒我们珍惜节日的意义——它不仅是欢乐的时刻,也是文明的体现。对现代读者而言,这种文雅欢庆的描写方式,也启发我们重新审视节日文化的艺术表达与内在精神。

关于诗人:

Zeng Gong

曾巩(1019 - 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嘉祐二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风古雅平正,《墨池记》《寄欧阳舍人书》等篇章以严谨的说理和醇厚的文风著称;诗歌则质朴含蓄,《西楼》"海浪如云去却回"展现壮阔意境。虽文学成就稍逊苏轼、王安石等同辈,但因其文风"醇乎其醇"(王安石语),被后世奉为"南丰文派"宗师。此外,他精于校勘,整理《战国策》《说苑》等古籍,在宋代学术史与散文发展史上占据独特地位。

Total
0
Shares
Prev
「圣泉寺」曾巩
sheng quan si

「圣泉寺」曾巩

「圣泉寺」笑问并儿一举鞭,亦逢佳景暂留连。青冥日抱山腰阁,碧野云含石眼泉。蹑屐路通林北寺,落帆门系海东船。闽王旧事今何在,惟有村村供佛田。 曾巩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