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庵」王安石

gui an · wang anshi

「归庵」
稻畦藏水绿秧齐,松鬣初乾尚有泥。
纵蹇寻冈归独卧,东庵残梦午时鸡。

王安石

赏析:

这首诗是王安石退隐钟山时期的作品。当时他辞相之后,居于江宁(今南京),在东庵读书修养,清心寡欲,与山林为伴。此诗正是他归庵途中所见所感之实录,写山村初夏农耕时节的自然风物,结合自身退居后的闲适生活,构成一幅静谧清远的隐居画卷。

第一联:“稻畦藏水绿秧齐,松鬣初乾尚有泥。”
田畦间水色清澈,嫩绿的秧苗整齐排列;松树的根须刚晒干,还有湿润的泥巴残留其上。
此联写夏初山村田园风貌。诗人下庵途中,目睹水畦中秧苗密密齐齐,映着水光一片青绿,生机勃勃。松鬣是松树根部的茸毛状须根,“初乾”而“尚有泥”,写出地面湿润未久,雨后天晴初晴未久的状态,静中带动,生气暗生。

第二联:“纵蹇寻冈归独卧,东庵残梦午时鸡。”
纵然脚步蹒跚,仍循着山冈小径归庵独卧;正午时分,鸡啼声中残梦犹在东庵中回荡。
下联由外景转入内情,诗人步履蹒跚,却仍自寻山路回归庵中,表现出归隐者的坚定与自足。“独卧”点明其淡泊独处之志。“午时鸡”写出农家日常生活的节奏感,也写出诗人酣眠未醒的惬意状态,带有几分梦境的缥缈与超脱。

整体赏析:

全诗寥寥四句,却将归隐生活之幽、自然景物之美、人内心的清宁一一呈现。首联写景,点染初夏农事与山林气息,绿秧、清水、松根、湿泥,皆为画中物。次联转入内景,通过“纵蹇”“独卧”“残梦”三词写出归庵后的幽静闲适,表露出诗人虽年老体衰,内心却安定充实的境界。

“归”与“梦”两个意象交织,实与虚相生;“稻畦藏水”与“东庵残梦”遥相呼应,动静结合。既有田园牧歌般的清新淡雅,又具哲人隐居的超然心境,体现了诗人晚年追求宁静、返璞归真的心境。

写作特点:

  • 景中有情,静中有动
    诗以细致的实景描写铺陈田园图景,通过泥痕未干、秧苗藏水等动态细节,传达时间流转与自然生机。
  • 寥语藏神,笔法节制
    “东庵残梦午时鸡”极简却意境丰满,似觉非觉之间,梦与现实、静与动、世事与心境交融,含蓄深远。
  • 语言朴素,意象贴近自然
    用语清淡无雕饰,秧、松、泥、鸡皆为常物,但组合在一起,便呈现出一幅鲜活的山村初夏图。
  • 情景合一,风格典雅
    写景不离其人,写人又寓于其景,将归庵途中、庵中梦境、农家之声等生活细节汇于一体,平淡中见高远。

启示:

这首作品以简洁的语言构建出一幅幽静自然、闲适自得的山居图卷,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欣然接受与对自然风物的深切体察。它启示我们:心安之处即是归处,纵身有蹇碍,心境自宽宁;即使在最寻常的田畦与庵舍之中,也可体悟到人生的超逸与自在。生活的本质,并不在于壮丽激越,而在于是否拥有一份真正的安静与从容。

关于诗人:

Wang Anshi

王安石(1021 - 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与文学家。作为"熙宁变法"的核心人物,其文学创作同样彰显改革家的锐气与哲思。文章如《答司马谏议书》锋芒毕露,政论《读孟尝君传》以八十八字颠覆传统史观。诗歌尤见功力,早年《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尽显壮志,晚年"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更是宋诗炼字典范。即便在词作中,《桂枝香》的怀古苍茫亦开苏辛先声。朱熹虽政见相左,仍叹服"荆公绝句妙天下",其《临川集》千余篇诗文,堪称北宋士大夫精神的巅峰写照。

Total
0
Shares
Prev
「北山」王安石
bei shan · wang anshi

「北山」王安石

「北山」北山输绿涨横池,直堑回塘滟滟时。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王安石 赏析:

Next
「木芙蓉」王安石
mu fu rong

「木芙蓉」王安石

「木芙蓉」水边无数木芙蓉,露染燕脂色未浓。正似美人初醉著,强抬青镜欲妆慵。 王安石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