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寺多景楼」
曾巩
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
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
老去衣衿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
赏析:
这首诗作于北宋中期,曾巩在中年时期宦游至江南,任职途中经过江苏镇江,登临著名的“多景楼”,触景生情,遂赋此诗。多景楼位于镇江北固山甘露寺中,地势高峻,视野开阔,是历代文人登览赋诗之地。诗人虽年近中老、仕途波折,却依旧胸怀壮志,于浩渺江景、山川胜境中流露出对理想的追慕与人生的感慨。
第一联:“欲收嘉景此楼中,徙倚阑干四望通。”
想要将这美好的风景尽收眼底,只需在栏杆前徘徊凭眺,视野顿时通达无阻。
开篇即写登楼所见,展现了多景楼的高远视野与壮丽景象。“收”“望”二字将登楼观景的主观意愿与客观视觉相结合,展现出诗人胸襟开阔、志在高远的情怀。
第二联:“云乱水光浮紫翠,天含山气入青红。”
云影交错、水波粼粼间浮现出楼阁的紫色与绿色;天际霞光映照着山色,混合成青红的光辉。
此联写楼中所见的奇景异色,以“浮”“入”二字显出动感,紫翠与青红交映成一幅光影绚丽、层次丰富的画面。诗人捕捉云、水、山、天的交融之美,绘出江南烟霞缥缈、色彩变幻的意境。
第三联:“一川钟呗淮南月,万里帆樯海外风。”
月光下,淮南一带传来阵阵佛寺钟声;江面上,海风鼓动着远方驶来的万里帆船。
此联承前继续写远景,但加入了听觉与动态,声音与运动并置,一静一动。“钟呗”暗含庄严宁静,“帆樯”则显出长江通海、辽阔无垠的气象。诗人通过感官联动,渲染出江天辽阔、物象交错的盛景。
第四联:“老去衣衿尘土在,只将心目羡冥鸿。”
年老已至,衣襟上仍沾满仕途奔波的尘土,我只能将内心与目光寄托在高飞的鸿雁之上。
最后转入抒情,透露出对高洁理想的执念。冥鸿,即高翔远飞之鸿雁,是古代象征远志、高蹈的人物意象。“羡冥鸿”即羡慕鸿雁展翅高飞,不囿尘世。诗人虽老境渐至、宦游奔波,却心志不衰,依旧仰望高空,神往理想之地。
整体赏析:
这首诗以登楼写景为引,逐步过渡到抒发人生感慨,由外而内、由景及情,结构严谨、章法分明。前六句为写景,自近而远、由静而动,层层递进,不仅展示了多景楼壮丽清幽的风光,也以景写心,为情绪蓄势;尾联陡转,收束全诗,将个体生命经验与高远理想结合,体现出士人的自省与抱负。
诗人以浸润江南风物的眼光,构筑出视觉、听觉与感情交融的审美空间。在这诗中,江天辽阔与人事飘零形成对照,既有盛景铺陈的豪放,又有理想抱负难酬的哀婉,二者交织,表现出一种雄浑壮阔而含蓄深情的诗风。
写作特点:
- 景物开阔,层次分明
诗人通过登楼所见,将景色由近及远展开,有色有声、有动有静,山水楼台、风月钟呗俱入诗中,构建出开阔而细腻的视觉层次。 - 情寓景中,景中含志
诗人不直接诉说个人的志向与感慨,而是以自然景象铺垫,情随景生,尤其以“羡冥鸿”一句照应全诗之意,寓志深远。 - 用字精工,音韵铿锵
如“浮”“入”“含”“羡”等字精确而生动,既传神又富于节奏;平仄对仗工整,体现曾巩典雅严谨的文字风格。
启示:
这首作品展示了在高远清旷的自然美中,诗人仍保持着不甘沉沦、向往高洁理想的精神姿态。它启示我们,人在沉浮世事中,仍应保持一份超然的情怀与不灭的追求,即使年老力衰,也能心怀壮志、向往天宇。诗中“羡冥鸿”不仅是作者自况,也是一种激励世人的隐喻:莫为一时失意掩盖一生志向,常存高远之志,方可破浪前行。
关于诗人:
曾巩(1019 - 1083),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今江西南丰)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嘉祐二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风古雅平正,《墨池记》《寄欧阳舍人书》等篇章以严谨的说理和醇厚的文风著称;诗歌则质朴含蓄,《西楼》"海浪如云去却回"展现壮阔意境。虽文学成就稍逊苏轼、王安石等同辈,但因其文风"醇乎其醇"(王安石语),被后世奉为"南丰文派"宗师。此外,他精于校勘,整理《战国策》《说苑》等古籍,在宋代学术史与散文发展史上占据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