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咏日午」虞世南

feng he yong ri wu

「奉和咏日午」
高天净秋色,长汉转曦车。
玉树阴初正,桐圭影未斜。
翠盖飞圆彩,明镜发轻花。
再中良表瑞,共仰璧晖赊。

虞世南

赏析:

这首《奉和咏日午》为宫廷应制之作。唐太宗常以宴会、赐宴的方式命群臣赋诗,称“奉和”。此诗写在秋日午时,描绘日午时分的自然景象与祥瑞气象,既有写景的清丽,又有应制诗的华美与祝颂意味。诗中用典工巧,描绘日中时天宇澄净、日光灿烂的景象,既是对自然的吟咏,也含有颂圣的意味,反映出唐初宫廷文学的特点。

第一联:“高天净秋色,长汉转曦车。”
高远的天空澄澈清净,秋日的气色分外爽朗;长长的银河仿佛在推动着太阳的车轮转动。
这里以“高天”“长汉”写天宇之广阔,“曦车”则是太阳的神话化表达。诗人把午时烈日的运行形容为车轮转动,既写出自然运行的规律,也显现天宇的壮丽,开篇气象恢宏。

第二联:“玉树阴初正,桐圭影未斜。”
玉树的阴影正中,桐树的影子还没有偏斜。
此联写午时景象。日影正午,不偏不倚,以“玉树”“桐圭”点出华美而典雅的意象。既是写景,也是以自然之正直寓含治世之正。

第三联:“翠盖飞圆彩,明镜发轻花。”
翠绿色的云盖飘飞着圆润的彩光,明亮如镜的阳光散射出点点光华。
这里运用华丽的比喻。“翠盖”比喻彩云,“明镜”喻太阳,均为富丽之辞。太阳与彩云交映,仿佛光华如花瓣般洒落人间,显出绚烂与祥和。

第四联:“再中良表瑞,共仰璧晖赊。”
太阳再次在中天显现吉祥的征兆,万民一同仰望这如璧玉般高远的光辉。
此联点出应制诗的用意,将日午的景象升华为祥瑞之兆,寓含着天下共仰、王道昌明的颂圣之意。

整体赏析:

全诗由自然写景入手,层层展开,从高远天空到树影正午,再到云彩与日光的交辉,最后归结为吉瑞颂圣。诗歌语言典丽而不失清雅,意境开阔而富有祥和之气。前半写景,突出秋高气爽、日中不偏的自然之美;后半寓意,借太阳之正、光华之盛象征君德之盛与王道之正。作为应制诗,既完成了歌颂的使命,又在写景中展现虞世南清新典雅的艺术风格。

写作特点:

  • 应制特征明显:由自然景象引申至吉瑞颂圣,结构严谨。
  • 用典华美:以“曦车”“翠盖”“明镜”等辞藻,比兴典故俱备,富有宫廷文学气息。
  • 层层递进:先写天,再写地;由景到意;由自然至人文,循序渐进。
  • 清丽典雅:虽为颂圣之作,但用语清丽自然,未陷入过度雕饰,体现虞世南的独特雅致。

启示:

这首古诗描写秋日正午的明净景象,天空澄澈,天河运转,阳光照临,树影方正,彩云环绕,光华熠熠,最终以祥瑞吉兆寄托天下清平之意。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层层描绘,既展现了日午的壮丽与和谐,也寓含了对盛世的赞颂与对明君的感恩。它启示我们:自然的光明与秩序象征着社会的昌盛与安定,而人在这宏阔的天地之中,更应心怀敬畏与感恩。正如日光普照而无私,人亦应以正直与坦荡待人,以心境的澄明回应天地的光辉。

关于诗人:

Yu Shinan

虞世南(558 - 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初唐贞观朝重臣,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公,谥号文懿。其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家",诗文承袭徐陵一脉,开创"雅正冲和"的宫廷诗风,编纂《北堂书钞》开创类书新体例。唐太宗李世民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兼具,堪称初唐文化工程的奠基人。

Total
0
Shares
Prev
「相和歌辞 · 怨歌行」虞世南
xiang he ge ci · yuan ge xing

「相和歌辞 · 怨歌行」虞世南

「相和歌辞 ·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