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
虞世南
春苑月裴回,竹堂侵夜开。
惊鸟排林度,风花隔水来。
赏析:
这首诗作于公元637年(唐太宗贞观十一年)丁酉新春之际。彼时虞世南受宠于唐太宗,被赐封邑于永兴,他在高陵城度过春节。夜晚游园赏景,月色竹影之间,诗人敏锐捕捉到春夜自然的灵动与清新,于是写下此诗。这首五言绝句虽短,却以极简的笔触,描绘出春夜园林的明丽意境,折射了诗人宁静闲适的心境与审美追求。
第一联:“春苑月裴回,竹堂侵夜开。”
春天的苑囿里,明月在天空徘徊流转,竹林环绕的厅堂在夜色中向人敞开。
这里的“春苑”点出季节与环境,“裴回”传达出月光缓缓流转、徘徊不定的姿态,带来温柔而灵动的氛围。“竹堂”是竹林环绕的厅堂,夜晚依旧开敞,流露出闲适恬淡的生活格调。这两句一静一美,写出了月下园林的清幽气象,也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安宁、闲雅的氛围,仿佛诗人独行其间,心境空明而悠然。
第二联:“惊鸟排林度,风花隔水来。”
受惊的鸟儿扑棱着翅膀,穿越林木而去;轻柔的夜风送来隔岸花香,随波飘散而至。
这两句由静景转向动景。“惊鸟”因某种不经意的声息而受惊,成群飞越林木,“排林度”的描写让画面有了力量感与动势,表现了春夜中瞬息的生机与活力。紧接着,“风花隔水来”,把风与花香结合,带来嗅觉与感官的交织。花香隔水而至,更显意境的朦胧与雅致。这样,画面从视觉到听觉再到嗅觉,层层展开,给人以多重感受。诗人对自然的观察既细致入微,又饱含情趣,将夜色的灵动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体赏析:
全诗短小精致,却写出了春夜的深邃与灵动。起首两句以月色与竹堂写景,氛围宁静幽雅;后两句则抓住自然界瞬间的动态与气息,使得夜色园林充满了生机与灵韵。诗人通过有限的字句,营造出一个多感官交融的意境:有明月徘徊的视觉之美,有惊鸟掠林的动态画面,也有花香隔水的嗅觉体验。如此,园林的夜不仅是静态的画卷,更是流动的诗境。
写作特点:
- 动静结合,层次分明:先静后动,先景后情,画面富有层次感。
- 多感官融合:视觉(月、竹堂)、听觉(鸟声扑翅)、嗅觉(花香随风),使意境立体。
- 语言浅近清新:词句朴素,不事雕饰,却含蓄雅致,契合虞世南一贯的“清雅之风”。
- 善于捕捉瞬间:惊鸟、风花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刹那之美的敏锐感受力。
启示:
这首诗提醒我们,美往往存在于生活的细微处,往往只是一瞬间的光影、声息或芬芳。若能以宁静澄澈的心境去感受,就能将这些转化为心灵的诗意与慰藉。它启发人们在日常中保持敏锐的观察力与对自然的热爱,让心灵常驻清新与安宁。
关于诗人:
虞世南(558 - 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初唐贞观朝重臣,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公,谥号文懿。其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家",诗文承袭徐陵一脉,开创"雅正冲和"的宫廷诗风,编纂《北堂书钞》开创类书新体例。唐太宗李世民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兼具,堪称初唐文化工程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