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醉起言志」
李白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
觉来眄庭前,一鸟花间鸣。
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
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
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赐金放还”后所作,是其人生由政治高峰跌入现实困境后的深刻反思。天宝三载(744年),李白带着巨大的精神创痛离开长安,往日的“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理想已然幻灭。这首《春日醉起言志》正是其后期思想的典型代表,在看似放浪形骸的醉态下,蕴藏着对生命价值的严肃探寻与对现实的决绝疏离。
第一联:“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人世间如同一场宏大的幻梦,为何还要为此一生劳碌、奔波不息?
开篇即以一个本源性的哲学追问定调,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庄子·齐物论》的“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此问并非消极厌世,而是对世俗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疑。它剥离了功名利禄的神圣外衣,将其还原为“大梦”中的虚幻场景,为后文的“醉”提供了坚实的哲学依据。
第二联:“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
正因如此,我选择终日沉醉,倾颓地卧倒在堂前的檐柱之下。
这是对首联追问的行为回答。“所以”二字,构成了严密的因果逻辑。他的“醉”是一种主动选择的生存策略,是看穿世事本质后的清醒抉择。“颓然”二字,既描绘了醉后的身体形态,更传递出一种对世俗功名的全然放弃与精神上的彻底松弛。
第三联:“觉来眄庭前,一鸟花间鸣。”
酒醒后,目光懒散地投向庭院,看见一只小鸟正在花丛间婉转啼鸣。
视角从内省的哲学思辨转向外在的自然观照。“眄”字极为传神,是一种不经意、懒洋洋的瞥视,与“终日醉”的状态完美衔接。鸟鸣花间,是一派无人干涉、自在天真的生命图景,这为诗人提供了一个超越人世纷争的参照系。
第四联:“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
我不禁自问:此刻是什么时节?只听得春风与穿梭的黄莺,仿佛在相互唱和、窃窃私语。
此联充满灵动的诗意。诗人因沉醉而忘却时间,需向自然发问。而答案并非由日历给出,而是由“春风”与“流莺”的“话语”呈现。这种拟人化的通感手法,将诗人完全融入自然韵律之中,他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天地间一个聆听的参与者。
第五联:“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
对此良辰美景心有所感,刚要发出一声叹息,却还是转向酒坛,为自己再度斟满。
此句展现了诗人内心微妙而深刻的挣扎。“欲叹息”是感性对美的自然反应,其中或许夹杂着对自身处境的感伤。然而,他迅速中止了这趋向感伤的情绪,用“对酒还自倾”的行动完成了自我救赎。这表明,他的醉意不是为了麻木,而是为了守护那份刚刚从自然中获得的片刻澄明。
第六联:“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我放声高歌,等待着明月升起;一曲终了,内心已然忘却了所有世俗的牵绊与情愁。
结尾气象开阔,由沉郁转向超迈。“浩歌”是情绪的宣泄与升华,“待明月”则赋予了行为以仪式感,仿佛是与天地清辉的约定。最终达到的“忘情”境界,并非麻木不仁,而是道家所谓的“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是精神在酒、歌、自然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短暂而纯粹的逍遥。
整体赏析:
这首诗构建了一个精妙的“醉-醒-醉”的情感循环,但第二次的“醉”已是精神飞跃后的新境界。全诗以哲思起,以具象的醉态承,以自然的顿悟转,最终合于精神的逍遥。它清晰地展现了李白如何将道家的出世哲学,通过“酒”这一媒介,彻底诗化、生活化。诗中的“春”不仅是自然季节,更象征着一种摆脱世俗羁绊后生命本真的苏醒与欢愉。
写作特点:
- 清晰的哲理叙事脉络:诗歌遵循“立论(人生若梦)-实践(终日醉)-验证(醒观自然)-升华(浩歌忘情)”的逻辑,将抽象的哲学思考转化为可感的生命历程。
- 内在矛盾的戏剧性呈现:“感之欲叹息”与“对酒还自倾”的瞬间转折,极具戏剧张力,生动刻画了诗人在沉溺与超脱之间的微妙平衡。
- 人与自然的深度冥合:诗人将春风、流莺视为可对话的伙伴,将自身情绪(忘情)与自然现象(明月)的升落相融合,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天人合一之境。
- 语言的高度浓缩与张力:“颓然”、“眄”、“语”等动词精准而富有表现力;“浩歌”与“忘情”的并置,在极度张扬与极度平静之间形成了巨大的艺术张力。
启示:
这首诗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在逆境中重建精神秩序的范本。李白的“醉”,本质上是一种主动的“出离”,他通过创造一种看似消极(醉酒)的生活方式,成功地保卫了自我精神的独立与纯粹。它启示我们,当与外部世界的规则格格不入时,我们可以向内寻求,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由哲学、艺术与自然共同筑成的精神家园。真正的强大,有时不在于征服环境,而在于有勇气和智慧选择一种与之保持距离的、并能滋养自身灵魂的生活姿态。这种“醉”,是对抗异化、守护本真的一种诗意抵抗。
关于诗人:

李白(701 - 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诗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最璀璨的星座之一,而其中最耀眼的明星当属李白。李白将中国的古典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顶峰,并以卓越的成就影响了古今中外一代代优秀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