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晴应教」虞世南

chu qing ying jiao

「初晴应教」
初日明燕馆,新溜满梁池。
归云半入岭,残滴尚悬枝。

虞世南

赏析:

这首诗为应制之作,所谓“应教”,即奉皇帝命令而作。唐代宫廷雅集之风盛行,帝王往往令近臣以诗记事、咏景。《初晴应教》描绘了一场雨后初晴的景象:朝阳初照,宫苑清新,山岭归云,枝头残滴。诗人以简洁清雅的笔触,将大自然清新变幻之美呈现在眼前,既应制而作,又暗合虞世南一贯的“清雅”风格。

第一联:“初日明燕馆,新溜满梁池。”
清晨初升的阳光照亮了宫苑燕馆,新降的雨水注满了梁池。
“初日”点明时间,雨后初晴,旭日东升;“燕馆”指宫廷或庭院中的馆舍,兼有祥和之意。雨水积满池塘,折射出清新的气象。此联从光与水着笔,展现雨后初晴的明净景象。光明与润泽相互映衬,营造宁静而充满生机的氛围。

第二联:“归云半入岭,残滴尚悬枝。”
归来的浮云半入远山,残留的雨滴仍悬挂在树枝之上。
“归云”写雨后余云飘向山岭,动中有静;“残滴”则写树枝尚挂的水珠,细致生动。此联将近景与远景结合:远有山岭云气缭绕,近有树枝水滴闪烁。景物层次分明,既有雨后清新的灵动,也有大自然的悠远静谧。

整体赏析:

全诗仅二十字,却构建出完整的雨后初晴图景。首句写光明与润泽,重在整体氛围;次句写归云与残滴,着眼细微之处。远山与近枝、云影与雨滴相映成趣,画面清丽而空灵。作为应制之作,诗中虽无直接颂圣之辞,却通过雨后初晴的景象暗寓“万象更新”的美好意境,契合宫廷对祥和、清明气象的赞美。其语言浅近而意境深远,体现虞世南“冲淡而雅”的艺术风格。

写作特点:

  • 小景写大意:短短两联,既写明丽初日,又写残滴归云,景物虽小,意境宏阔。
  • 远近结合:山岭与枝头、云与雨滴,层次鲜明,构成立体画卷。
  • 动静相宜:云的流动与水滴的静止相互映衬,使画面更富诗意。
  • 清简高雅:语言不事雕饰,但清新自然,极富画面感,体现虞世南“清雅”之风。

启示:

这首小诗告诉我们:自然最动人的时刻,往往在雨过天晴的一瞬。那时天地清明,云归山岭,水珠晶莹,万物清新。人生亦然,困顿过后,若能保持心境澄明,便能体会到“初晴”的宁静与希望。诗人通过捕捉自然的细微变化,让我们明白:生活中的美常在转瞬之间,关键在于用心去感受。

关于诗人:

Yu Shinan

虞世南(558 - 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初唐贞观朝重臣,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公,谥号文懿。其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家",诗文承袭徐陵一脉,开创"雅正冲和"的宫廷诗风,编纂《北堂书钞》开创类书新体例。唐太宗李世民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兼具,堪称初唐文化工程的奠基人。

Total
0
Shares
Prev
「相和歌辞 · 饮马长城窟行」虞世南
xiang he ge ci · yin ma chang cheng ku xing

「相和歌辞 · 饮马长城窟行」虞世南

「相和歌辞 ·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