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上絮」韩愈

chi shang xu

「池上絮」
池上无风有落晖,杨花晴后自飞飞。
为将纤质凌清镜,湿却无穷不得归。

韩愈

赏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韩愈贬居潮州或赴任途中。彼时韩愈因谏迎佛骨之事获罪,被贬为阳山令,心境孤寂。春日池畔所见的柳絮随风飘零、水面沉落,引起他深切的共鸣。这首诗借细致入微的自然描写,寄托了诗人内心对身世的感喟和哲思,也流露出他虽身处逆境,仍不失对自然万象的敏锐感受。

第一联:“池上无风有落晖,杨花晴后自飞飞。”
池塘边风平浪静,只余夕阳洒落余晖。晴朗天气过后,柳絮在空中纷飞自舞。
诗人通过宁静池水与飘飞杨花的对比,营造出静中有动、动中含思的意境。尽管无风,但杨花仍自飞飘,如梦如幻,透露出一种命定的飘泊之感。落晖与柳絮交织,构成一幅暮春池畔的清美画面,映照出诗人淡淡的伤感。

第二联:“为将纤质凌清镜,湿却无穷不得归。”
或许是想以轻盈之姿凌空照水,但却被水沾湿,从此失去了飞翔的能力,再也无法归去。
“清镜”喻指平静如镜的池水,柳絮之轻,本可随风远游,但却因一时的靠近,陷入水中不得再飞。这不仅是对柳絮命运的描摹,更是一种深刻的比喻:人若贪恋外在之荣,或试图照见自我,却往往因此陷入泥潭,无法自拔。这句不仅富有哲理意味,也蕴藏着韩愈自况之意。

整体赏析:

整首诗由动写到静,再由景及情,逐步深入。诗人先以细腻笔触勾画出春末池畔柳絮纷飞的美景,而后引出柳絮堕水的细节转折,由而引发深沉的思索。看似写一场平常的池上春景,实则寄寓了身世之感:人生何尝不是那随风而起、因执念而坠的柳絮?词中既有惜春之意,更有对“命”与“自见”之间关系的哲思。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人生的敏锐体察与深层咀嚼。

写作特点:

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在于细节捕捉和象喻深意的自然融合。全诗不着一字抒情,却情味深浓。写景之细,如“自飞飞”、“湿却”等,展现了韩愈善于以微物写深意的功力;比兴之妙,从一片柳絮的去留延展出对人生境遇的通感,将庄子哲思纳入生活体验之中。语言清浅而含蕴深远,体现了韩愈诗风中难得的温柔与静思之美。

启示:

《池上絮》不仅是自然抒情之作,更是一首蕴含人生哲理的咏物诗。它告诉我们:在纷繁世界中,追逐自见,反可能失去本真。就如杨花原本轻盈自在,却因试图“凌镜”而湿重沉沦。韩愈借此警醒世人,不可为虚名所困,不应因执念迷失自我。而他自己,即便身处贬所、志未得伸,也仍能静观池面春光,从细微中咏叹人生真理,可谓“观物得道”的范例。

关于诗人:

Han Yu

韩愈(768 - 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领袖,贞元八年进士,官至吏部侍郎,谥"文"。其文气势雄健,《师说》《原道》等确立儒家道统;诗歌奇崛险怪,《山石》"山石荦确行径微"开"以文为诗"之风,《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云横秦岭家何在"写贬谪悲愤。提携孟郊、贾岛等,被苏轼誉为"文起八代之衰",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诗文革故鼎新,影响深远,后世尊为"百代文宗"。

Total
0
Shares
Prev
「雪二首 · 其二」司空曙
xue er shou ii · sikong shu

「雪二首 · 其二」司空曙

「雪二首 · 其二」王屋南崖见洛城,石龛松寺上方平。半山槲叶当窗下,一夜曾闻雪打声。 司空曙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