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出颍至淮应令」虞世南

feng he chu ying zhi huai ying ling

「奉和出颍至淮应令」
良晨喜利涉,解缆入淮浔。
寒流泛鹢首,霜吹响哀吟。
潜鳞波里跃,水鸟浪前沉。
邗沟非复远,怅望悦宸襟。

虞世南

赏析:

这首诗是应制之作,写的是唐代皇帝出行时群臣奉和的篇章。颍水、淮水均为重要的水路交通干道,南北漕运、军政往来多经此地。诗人虞世南随行舟楫,从颍水渡至淮水,途经秋冬交际时的寒冷风景,因奉和御制,便以简练之笔写下这一路的所见所感。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也有对旅途艰辛的感叹,最后归结到对皇帝的感恩与景从之情。

第一联:“良晨喜利涉,解缆入淮浔。”
在美好的清晨,我欣喜顺利渡水,解开缆绳驶入淮水之滨。
“良晨”不仅是自然时辰的清丽写照,也带有吉祥之意,点明诗人心境的喜悦。“利涉”出自《易经》,有顺利渡河之义,寓意行旅平安顺遂。以“解缆”写舟行启程,简洁直观地展现了出发时的画面。

第二联:“寒流泛鹢首,霜吹响哀吟。”
寒冷的水流冲击着船头,霜风吹拂,发出低沉的哀吟声。
这里从视觉和听觉双向入手,刻画出舟行水上的艰苦情境。“鹢首”指船首,写波浪的冲击;“霜吹”点出时令之寒;“哀吟”一词富有情感色彩,不仅是对风声的描摹,也暗喻旅途清冷与心境感慨。

第三联:“潜鳞波里跃,水鸟浪前沉。”
鱼儿在波涛中跳跃,水鸟在浪前一沉一浮。
此联写自然生机,鱼与鸟的活动增添了水路行程的灵动之美。潜鳞之跃,显示水底生灵的活力;水鸟沉浮,则烘托出波浪的激荡。这一联将冷寂的行舟环境点染以生动景物,使画面更具层次感。

第四联:“邗沟非复远,怅望悦宸襟。”
邗沟已不再遥远,我怀着怅然之情遥望前路,只愿能使皇上的心境因此而欣慰。
“邗沟”是古代著名的运河水道,联通淮水,象征目的地将近。诗人一方面感慨旅途将尽,一方面以臣子之心“悦宸襟”,强调自己虽有感叹,却以君王安乐为最高依归。这是全诗的情感收束点。

整体赏析:

这首诗层次分明:首联写启程之喜,次联写环境之寒,三联写自然之生,末联写情怀之归。全诗既有对舟行淮水的真实描绘,也有臣子奉和应制的政治意味。其笔调不事铺陈,既凝练清简,又不乏情感深度。特别是“霜吹响哀吟”一句,将风声写成心声,含蓄中寄寓旅途艰苦与内心清怆。结尾“悦宸襟”点出应制宗旨,以忠诚与敬意收束全篇,符合宫廷诗应和之体。

写作特点:

  • 实景与寓意结合:舟行淮水的自然景象与臣子心境交织,写景中含抒情。
  • 声色兼具:有“寒流”“潜鳞”的视觉描写,也有“霜吹哀吟”的听觉表现,层次鲜明。
  • 对比手法:寒流与潜鳞、哀吟与水鸟,使旅途的清冷与生机并置,增强艺术张力。
  • 应制特色:全诗最后回归“悦宸襟”,以忠心为结,符合奉和诗的政治功能。

启示:

这首诗让我们看到,即便是出行途中偶遇寒流与霜风,诗人仍能从自然景象中捕捉生机,借以寄托内心情怀。它启示我们:人生的旅途常伴艰险与清寒,但若能以平和之心去观照风物,就能在困境中发现跃动的生命与前行的力量。同时,诗人以臣子之情收束全篇,也提醒后人——无论身处何境,守护内心的忠诚与担当,才是最坚实的依归。

关于诗人:

Yu Shinan

虞世南(558 - 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初唐贞观朝重臣,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公,谥号文懿。其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家",诗文承袭徐陵一脉,开创"雅正冲和"的宫廷诗风,编纂《北堂书钞》开创类书新体例。唐太宗李世民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兼具,堪称初唐文化工程的奠基人。

Total
0
Shares
Prev
「发营逢雨应诏」虞世南
fa ying feng yu ying zhao

「发营逢雨应诏」虞世南

「发营逢雨应诏」豫游欣胜地,皇泽乃先天。油云阴御道,膏雨润公田。陇麦沾逾翠,山花湿更然。稼穑良所重,方复悦丰年。 虞世南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