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舞」虞世南

yong wu · yu shi nan

「咏舞」
繁弦奏渌水,长袖转回鸾。
一双俱应节,还似镜中看。

虞世南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宫廷宴乐之时。虞世南是唐太宗身边的重臣,亦以文才、诗名受宠,常参与宫廷雅集。在当时,宫廷音乐舞蹈繁盛,舞乐《渌水》《回鸾》尤为流行,场面华美。虞世南应景而作,描绘了一场乐舞表演,用简洁的笔墨,写出了舞者与乐音的合拍、动作的整齐,展示了唐代早期宫廷艺术的和谐美感。

第一联:“繁弦奏渌水,长袖转回鸾。”
繁密的乐声齐奏起《渌水》曲,舞女挥动长袖,如《回鸾》舞曲般婉转回旋。
“繁弦”写音乐声部之多、节奏之复杂,气氛热烈,直点出表演的盛大。唐代《渌水》是当时的名曲,节奏清丽又带婉转之感。舞者的“长袖”随着节拍舞动,姿态翩跹,恰似“回鸾”舞中鸟飞盘旋的意象。此联将听觉与视觉交织在一起,先声夺人,营造出华美热烈的表演氛围。

第二联:“一双俱应节,还似镜中看。”
两个舞女的动作都合乎节拍,姿态整齐一致,好像在镜子里互相映照。
这里突出“双舞”之整齐与默契。“应节”说明她们动作与音乐合拍,毫不滞涩。“还似镜中看”是巧妙的比喻,把二人舞姿整齐到如同镜像般的效果形象化,既突出了舞蹈的和谐美感,也展现了舞艺的精湛与高度的默契感。读者仿佛眼前出现一幅对称、和谐的画卷。

整体赏析:

全诗以寥寥二十字,勾勒出宫廷舞乐的盛景。开头两句写音乐与舞姿,既有声音的繁复,又有动作的婉转;后两句写舞者的合拍与对称,将舞蹈的精妙和和谐推向高潮。虞世南没有用铺张的辞藻,而是以简洁比喻,勾勒出艺术的节奏感与美感。诗境既有气势,又有细腻的美,充分体现了唐代早期宫廷文化的华美与雅致。

写作特点:

  • 声与色结合:用“繁弦”与“长袖”将音乐和舞蹈融为一体,形成听觉与视觉的双重享受。
  • 巧用典曲:提及《渌水》《回鸾》两种舞乐,增强了作品的文化厚度和现场感。
  • 比喻传神:“还似镜中看”用镜像比喻舞姿之整齐,极富画面感与艺术美。
  • 简练精妙:仅二十字,却浓缩了音乐、舞蹈、节奏、对称等多重意象,语言高度凝练。

启示:

这首诗展现了艺术的和谐美与整齐之美。音乐与舞蹈不仅仅是表演,而是一种节奏和秩序的体现。诗人通过舞者合拍的动作,暗示了人世间的美感往往来自和谐、统一与默契。它启示我们在生活和人际中,也要注重节奏与配合,追求整体的和谐与平衡,这样才能展现出更高层次的美。

关于诗人:

Yu Shinan

虞世南(558 - 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初唐贞观朝重臣,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公,谥号文懿。其书法与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并称"初唐四家",诗文承袭徐陵一脉,开创"雅正冲和"的宫廷诗风,编纂《北堂书钞》开创类书新体例。唐太宗李世民称其"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五绝兼具,堪称初唐文化工程的奠基人。

Total
0
Shares
Prev
「应诏嘲司花女」虞世南
ying zhao chao si hua nv

「应诏嘲司花女」虞世南

「应诏嘲司花女」学画鸦黄半未成,垂肩亸袖太憨生。缘憨却得君王惜,长把花枝傍辇行。 虞世南 赏析: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