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
陆龟蒙
雨冷唯添暑,烟初不著春。
数枝花颣小,愁杀扈芳人。
赏析:
这首咏春小诗作于晚唐。晚唐时世风浇漓,政局黑暗,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善于从细微处写景抒情。陆龟蒙终身仕途失意,多在江南山水间寄情诗酒,常以自然景物抒写心志。这首作品即写初春时节的气候与景象,虽有生机,但仍寒气未退,寄寓诗人内心的惆怅。
第一联:“雨冷唯添暑,烟初不著春。”
春雨仍带寒意,并未带来真正的温暖;淡淡轻烟弥漫,却还不足以映现春天的气息。
开篇两句直写早春时节的气候特征。乍暖还寒,冷雨沾衣,春意虽现,却不显浓厚。一个“唯添”突出了冷雨带来的不适;“不著春”更显春光未足之感。这里不仅是景物描写,也映衬出诗人对春天姗姗来迟的失望与感慨。
第二联:“数枝花颣小,愁杀扈芳人。”
枝头零星花朵尚小,未能尽展芳姿,这样的春景令爱花之人心中倍添愁绪。
后两句由气候转写花木,进一步刻画春光的浅淡。花苞虽现,但零散瘦小,尚无盛景。诗人以“愁杀”来表达那种怅然若失的心情:对于热爱春色的人来说,看到这样的景象反而更添惆怅。诗人将自己的失落寄托于花木之中,含蓄地传达出内心的感怀。
整体赏析:
这首诗描写的是早春时节的寒冷与春意未足。前联写冷雨与淡烟,春色不显;后联写花苞零散瘦小,春光浅淡。全诗仅二十字,却层层递进,从气候写到花木,从冷雨到愁绪,展示了春日初始时万物未盛的画面。
陆龟蒙善于以小景寄托深情,他笔下的春景并非单纯的清新明媚,而是带着迟迟未开的惆怅。实际上,这正映照了诗人怀才不遇、理想未展的内心境况。春天的迟缓与诗人命运的阻滞暗合,使得全诗虽是写景,却处处透出身世之感。
写作特点:
- 以景寓情
诗人借冷雨、淡烟与瘦小花苞表现春意未足,从而寄托出自己内心的失望与感慨。这是晚唐文人常用的“借景抒怀”手法。 - 细腻传神
用“唯添”“不著”“颣小”等词,精确地传递出春天未盛的状态,细腻而传神。 - 以小见大
并未描绘宏大的春景,而是通过几点细节——冷雨、淡烟、几枝小花,便准确地传达出早春的氛围与诗人的心境。 - 语言简洁含蓄
全诗短小凝练,直白中寓含深意。尤其“愁杀”二字,将诗人爱春却失望的矛盾心境传达得淋漓尽致。 - 情景交融
外在景象与内在情感紧密结合,使得诗歌虽写景却带有深厚的人生况味。
启示:
这首作品告诉我们,万物复苏的季节并不总是充满喜悦,它也可能伴随寒冷与失落。人生亦然,理想与现实常有落差,怀才不遇时难免感到怅惘。但正如春天终会盛开,人生亦有转机。诗人用一首小诗道出了人生与自然的相通之理,提醒我们在面对迟迟未开的希望时,要保持耐心与坚韧。
关于诗人:
陆龟蒙(?- 约881),字鲁望,号天随子、江湖散人,苏州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晚唐文学家、农学家。举进士不第后隐居松江甫里,与皮日休并称“皮陆”。其诗多讽喻现实,《新沙》“渤澥声中涨小堤,官家知后海鸥知”揭露赋税苛酷;《白莲》“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托物寄兴。散文《耒耜经》为现存最早农具专著,《野庙碑》则辛辣讽刺时政。诗风清峭疏淡,被列入《唐才子传》,鲁迅称其小品文“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在晚唐文坛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