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沈东美员外山池」
綦毋潜
仙郎偏好道,凿沼象瀛洲。
鱼乐随情性,船行任去留。
秦人辨鸡犬,尧日识巢由。
归客衡门外,仍怜返景幽。
赏析:
这首诗作于唐代中期,当时社会相对安定,士大夫阶层在仕途与隐逸之间往往徘徊。綦毋潜是以山水诗、隐逸诗著称的诗人之一,他生性恬淡,不慕权贵,常寄情山林,崇尚道家清静无为的生活理念。
沈东美是綦毋潜的友人,担任员外一职(从六品官),为人淡泊高洁,喜好道教之学。在任上,他凿建了一方山池,模仿神话传说中的仙境“瀛洲”——海中三神山之一,据说为神仙居所。在当时的文人圈中,这类带有仙境意象的园林不仅是物质景观,更是精神寄托,象征着远离尘嚣、亲近自然的理想生活。綦毋潜受邀造访沈东美的山池,被这里的清幽与闲适打动,遂写下此诗,既是对友人雅趣的赞美,也是对理想隐逸境界的共鸣。
第一联:“仙郎偏好道,凿沼象瀛洲。”
沈东美这位风姿清逸、志趣高远的官员,偏爱道家思想,于是开凿池塘仿照传说中的瀛洲仙境。
“仙郎”二字既是赞美友人外貌气度,又暗含其心境超尘。瀛洲是神话中神仙居住的胜地,用以形容池塘,立刻赋予它非凡的意境。这两句直接点明主人性情与池塘格调,开篇便营造出超尘拔俗的氛围。
第二联:“鱼乐随情性,船行任去留。”
池中鱼儿悠游自得,顺其本性自在生活,船只也不受拘束,随意停留或行驶。
这两句将自然之趣与人事理想融为一体。鱼的自由象征着生命的本真,船的去留隐喻人心的无羁。全联不着雕饰,却透出一种“天人合一”的淡泊境界。
第三联:“秦人辨鸡犬,尧日识巢由。”
此地人心淳朴,犹如古代秦人能辨鸡犬之声般安宁纯净;又像尧帝时代那样能够识别并礼遇贤者巢父与许由。
诗人用两个典故抬高环境的精神高度——“秦人辨鸡犬”暗示僻静乡野中邻里相闻的生活状态;“尧日识巢由”则表明贤才在此地得以尊重。借此,诗人不仅是在赞美环境,也在暗寓理想社会的安宁与贤达共存。
第四联:“归客衡门外,仍怜返景幽。”
我这位归来的访客,站在简朴的柴门外,仍旧为夕阳余晖下的幽静景色所倾心不已。
“归客”是诗人的自称,“衡门”点出主人清简的居所,“返景”则是傍晚斜阳反射出的光辉。尾句的“怜”字深情含蓄,把留恋之意寄托在自然景致中,为全诗收束出余韵悠长的情感回味。
整体赏析:
这首诗借沈东美员外的山池,写出了诗人心目中理想的隐逸天地。沈东美为人淡泊高洁,嗜好道家之学,凿池仿照传说中的瀛洲,正是唐代士人推崇“清静无为”的生活写照。诗的开篇“仙郎偏好道,凿沼象瀛洲”不仅点明人物性格,也为整首诗奠定了超凡脱俗的氛围。
前两联写景,构建出一个“人境与仙境相接”的世界。池中鱼儿随意嬉游,船只任意停行,正是人与自然不设藩篱的理想境界。这不仅仅是写景,更是诗人心灵的投射——渴望摆脱世俗约束,回归内心自由。
第三联由实景转入虚境,用“秦人辨鸡犬”“尧日识巢由”两个典故,将现实的山池提升到理想化的境界。“秦人辨鸡犬”源于古代隐士生活的清净祥和;“尧日识巢由”则借贤者之事表达对高洁人格与贤才识别的推崇。诗人在此不仅是描摹环境,更是在赞美这种古风犹存、贤才得遇的理想社会图景。尾联回到“归客”视角,画面转为黄昏时分的门外。夕阳的余晖洒在山池间,幽静恬淡。诗人虽已离开,却仍被眼前的景致吸引,久久不舍。这种收束,既有对眼前之美的留恋,也有对理想隐逸生活的深情向往。
全诗用笔简洁,却在景物与典故之间穿梭自如,把现实山水、历史典故与诗人心境巧妙融合,营造出清幽淡远的艺术境界。
写作特点:
- 主客交融的描写视角
既有对主人沈东美性情与生活的描绘,也有诗人作为“归客”的亲历感受,叙事与抒情交错,使读者既能感知环境之美,又能体会诗人情感。 - 景、情、理三位一体
诗中写景不止于描摹,更是寄托理想和哲思。鱼与船的自由象征心灵的解放,典故映射的是理想社会的秩序与高风亮节。 - 典故点缀而不显堆砌
“秦人辨鸡犬”“尧日识巢由”虽出自古籍,但与诗境自然贴合,不生硬,不突兀,提升了诗的文化厚度与历史纵深感。 - 结尾含蓄耐品
“仍怜返景幽”不直言赞叹,而用“怜”字表情达意,含而不露,留给读者无尽回味。
启示:
这首诗所传递的,不仅是唐代文人的隐逸理想,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在喧嚣与尘劳之外,依然要为自己保留一方清静的天地。它提醒我们,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也可以寻找属于自己的“瀛洲”,无论是山水之间,还是内心深处。
同时,这首诗也启示我们:文化的滋养并不在于浮华的堆叠,而在于精神的契合。用自然之景与古代贤者的典故相呼应,不仅延续了文化的血脉,也让现实的生活因历史的回响而更具厚度。对今人而言,这是一种心灵上的“调息”——在自然、历史与自我之间找到平衡,让生活多一些诗意与安宁。
关于诗人:
綦毋潜(QíWú Qián 692年 - 约755年),字孝通,号烟波钓徒,虔州(今江西赣州)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诗人。开元十四年(726年)进士及第,曾任右拾遗、著作郎等职,后归隐江南。其诗以描写隐逸生活和自然山水见长,风格清幽淡远,与王维、孟浩然等交游唱和。《全唐诗》收录其诗26首,代表作《春泛若耶溪》中"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等句,以空灵笔法勾勒出江南月夜的静谧之美。殷璠《河岳英灵集》评其诗"善写方外之情,趣远心静",在盛唐山水诗派中独树一帜,对后世禅意诗歌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