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高」
李端
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虚中。
回合云藏日,霏微雨带风。
猿声寒过水,树色暮连空。
愁向高唐望,清秋见楚宫。
赏析:
这首《巫山高》作于诗人旅途中遥望巫山之际。巫山位于今重庆巫山县境内,因传说中楚襄王梦会神女于高唐而名重诗史,自古便是骚人墨客咏叹不绝之地。李端在清秋之际登高望远,于幽远的自然景象中融入对历史与神话的追思,借景写情,情景交融,成就一首意境清峭、气象空灵的山水名篇。
第一联:“巫山十二峰,皆在碧虚中。”
巫山十二座奇峰,尽皆耸立于青碧高远的天际。
开篇写巫山群峰高耸入云、临虚傍碧的气势,奠定全诗高远雄奇的格调,同时将读者带入一个神秘空灵的仙山世界。
第二联:“回合云藏日,霏微雨带风。”
层云翻卷交叠,遮蔽了日光;细雨霏霏,携带着微风。
此联转入动态描绘,云雨交织,日光微弱,风雨中巫山更显缥缈朦胧,也暗合楚地“朝云暮雨”的神女传说,使巫山形象更添神秘色彩。
第三联:“猿声寒过水,树色暮连空。”
猿啼声随着寒气传过水面,暮色中山林树影与天际连为一体。
这一联以听觉与视觉交织,营造出秋日山水的幽寂氛围。猿啼、水寒、暮林、空色,共构出一个深远苍茫的空灵世界,也暗含诗人旅途中的孤寂之感。
第四联:“愁向高唐望,清秋见楚宫。”
登高远望高唐之地,清秋时节仿佛仍可见楚宫遗迹。
最后以“高唐”“楚宫”点出地理与典故,勾连楚辞意象,引发诗人愁思。古迹已逝,神女无踪,诗人空对秋山而起历史之感、身世之感,情绪至此达到高潮。
整体赏析:
全诗借登高望远之机,描绘巫山秋日云雨朦胧、树影天接的奇幻景象,进而触发对高唐神话与楚宫往事的联想,在景中融情,于虚中生幻。巫山之高不仅是地理之高,更是一种意象与情思之高,既寄托着对神话传说的怀古之情,也映照出诗人自身内心的幽愁与孤寂。
李端此诗继承了楚辞的浪漫主义传统,兼具李白的空灵和王维的静穆,是唐代写巫山题材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首。诗中自然、历史与心境三者交织,虽言山水,实写人情,体现了他善于托物寄情的艺术风格。
写作特点:
- 以高远起势,奠定气象:首联即高举远势,将巫山置于“碧虚”之中,境界顿开。
- 虚实交织,动静结合:云雨、风声、猿啼、暮林相互交错,动中见静,空中见实。
- 融入典故,含蓄抒情:末联用“高唐”“楚宫”典故,婉转寄情,增强诗的文化与历史深度。
- 层层递进,章法严整:由写实到写虚,由当前所见转入遥想古迹,情感逐层推进,结构井然。
启示:
这首诗让人感悟到:山水不仅是自然的存在,更是文化记忆与人心情感的寄托之所。李端登巫山而怀古今,望高唐而起幽思,正是文人以山水托情的典范之作。我们在阅读山水时,也应体会其中所蕴藏的人文精神与生命感悟——那种在壮丽自然中感怀时光流逝、人生沉浮的诗意之思。
关于诗人:
李端(约743 - 785),字正己,赵州(今河北赵县)人,中唐“大历十才子”之一。少居庐山学道,大历五年(770年)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等职。其诗以五律见长,风格清丽含蓄,多写隐逸情趣与闺怨离愁,《全唐诗》存其诗250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