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游辋川」李端

yu hou you wang chuan

「雨后游辋川」
骤雨归山尽,颓阳入辋川。
看虹登晚墅,踏石过青泉。
紫葛藏仙井,黄花出野田。
自知无路去,回步就人烟。

李端

赏析:

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应是李端在晚年或隐居期间,游历辋川山水时的写景抒怀之作。辋川位于今陕西蓝田一带,是王维隐居之所,山水清幽、气象万千,历代文人多有吟咏。李端此作可视作一种仿王维之风的山水寄情之作,展现其对自然风光的热爱及身处乱世后追求恬淡生活的向往。

第一联:“骤雨归山尽,颓阳入辋川。”
一场骤雨归入群山,暮色中斜阳映入辋川山谷。
此联勾勒出雨后初晴的时刻,雨水退入山林,太阳已西沉,形成辋川傍晚独有的静谧氛围。“颓阳”点出时辰,也寓示光阴流逝,富有哲思意味。

第二联:“看虹登晚墅,踏石过青泉。”
远处村舍上方浮现彩虹,我踏着山石渡过清泉。
景象灵动而清新,“虹登晚墅”构成一幅恬静祥和的乡村画面,“踏石过泉”则写出行旅者身临其境之感,将山水与人融为一体,动中有静。

第三联:“紫葛藏仙井,黄花出野田。”
紫色的葛藤掩映着传说中的仙井,黄菊从旷野田间盛开出来。
诗人着意描写辋川深处的野趣与神秘,“仙井”带有传说色彩,而“黄花”则呼应秋意,二者虚实相生,构成诗意田园的理想空间。

第四联:“自知无路去,回步就人烟。”
深知此地终非久留之所,只得回头走向有人居住的村落。
最后一联意蕴转折,诗人虽陶醉于自然幽境,内心却知此山水虽美,却无法永远栖身其中,只得回归尘世。此中含有理想与现实、隐逸与归俗之间的矛盾与清醒。

整体赏析:

全诗描绘了一次山中雨后漫游的经历,从骤雨初歇、斜阳入谷,到山间虹影、泉石交错,再到紫葛黄花、幽井野田,最后回归尘世,情境流转自然,节奏平和。

诗人以细腻笔触捕捉雨后辋川的自然气息,尤其“虹登”“泉过”“葛藏”“花出”等动词,使山水之景仿佛灵动呼吸,层层递进、景景生情。李端在诗中以“我”的游踪为线索,引领读者步步深入辋川清幽之境,又以“自知无路”转入理性反思,使山水之乐不至沉溺。

“自知无路去,回步就人烟”一句,是全诗情感核心。诗人虽有归隐之念,但最终仍归向人间烟火,透露出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淡泊与清醒。这种思想态度,正是盛唐之后文人普遍面对理想破灭后所表现出的温和退让与内省。

写作特点:

本诗语言清雅自然,意象纯净而富层次。写景方面既有远景如“虹登晚墅”,也有近景如“踏石过泉”;既有静态如“仙井”“黄花”,也有动态如“雨尽”“阳入”,动静结合,富有层次感。结构上采用“起—承—转—合”式推进,前二联写景抒情,后两联渐入内心波澜。尤其末句以“人烟”与前文“仙井”形成强烈对照,象征着对俗世与理想之间不可调和的选择,别具深意。

诗中情感表达含蓄,诗意清远,既可读作一首山水小品,也可品出文人心绪之微妙起伏,是典型的“寓情于景”之作。

启示:

人在纷乱尘世之中,虽常向往自然清幽、山水田园之美,但终归难以久栖理想之境。诗人借辋川雨后美景寄托清逸之志,又在“回步就人烟”中承认归俗现实,呈现出一种理想与清醒并存的审美态度。这正是古代文人面对人生抉择时的一种温柔而有节制的内心挣扎,也是一种对现实的包容与理解。

关于诗人:

Li Duan

李端(约743 - 785),字正己,赵州(今河北赵县)人,中唐“大历十才子”之一。少居庐山学道,大历五年(770年)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杭州司马等职。其诗以五律见长,风格清丽含蓄,多写隐逸情趣与闺怨离愁,《全唐诗》存其诗250余首。

Total
0
Shares
Prev
「野寺病居喜卢纶见访」李端
ye si bing ju xi lu lun jian fang

「野寺病居喜卢纶见访」李端

「野寺病居喜卢纶见访」青青麦垄白云阴,古寺无人新草深。乳燕拾泥依古井,鸣鸠拂羽历花林。千年驳藓明山履,万尺垂萝入水心。一卧漳滨今欲老,谁知才子忽相寻。 李端

You May Also Li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