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迪(生卒年不详),关中人,天宝后为蜀州刺史,曾官尚书省郎。与王维、崔兴宗隐居终南山,在王维别墅与之唱和。肃宗上元元年(760)宦游蜀中,又曾与杜甫诗酒唱和,杜甫《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云:“风物悲游子,登临忆侍郎。”可见其一生是很不得意的。《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十九首。
主要作品:
主要经历:
裴迪(生卒年不详),关中人,天宝后为蜀州刺史,曾官尚书省郎。与王维、崔兴宗隐居终南山,在王维别墅与之唱和。肃宗上元元年(760)宦游蜀中,又曾与杜甫诗酒唱和,杜甫《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云:“风物悲游子,登临忆侍郎。”可见其一生是很不得意的。《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十九首。
生平概况
裴迪,唐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出身于名门士族——河东裴氏,是唐代有名的士大夫家族之一。早年即以文名知名,官至弘文馆校书郎。虽曾参与仕途,但一生仕进不显,史料记载较为零散,其人事迹多散见于友人诗文与史书逸文中。
裴迪最为后人熟知之处,不在于其官职或政绩,而在于其文名与王维的深厚交情。裴迪与王维志趣相投,情谊深厚,曾多次一同隐居辋川,往来唱和,留下大量山水田园题材的诗篇。他常寄情山水,性情淡泊,既有儒士之操守,又兼山人之风骨,文品与人品皆为士林所称道。
他在文学上的影响虽不如王维、孟浩然等人显著,但在初唐至盛唐文学由宫体浮艳转向自然淡远、清新雅致的转变过程中,裴迪起到了积极的补充与映衬作用。他与王维的辋川诗唱和,不仅共同构筑出中国古典田园诗的一个高峰,也展现了当时士人“归隐山林、超然物外”的审美理想。
《旧唐书》与《新唐书》中未设传,说明其官职地位较低,名位不显;然《全唐诗》中收录其诗六十余首,显示其文学造诣在唐代文坛仍具一定地位。特别是其与王维合作的《辋川集二十首》,被后人誉为“山水田园诗中之经典”,历代注家皆有所称赏。
作品风格:
裴迪诗风总体上可归为清淡疏远、自然恬淡一系,尤其偏向山水田园诗。他的诗作受王维影响极深,常以闲适恬淡的语调、空灵清幽的意境,表现高洁的隐士生活和对自然的热爱。与王维共同营造的“辋川意象”,成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典范。
他的作品不事雕琢、辞采朴素,却能借山水之景寄托性情之远、理趣之深,尤其善于捕捉自然变化中的静美,如清晨露气、夜雨山风、林泉幽寂等。王士禛《带经堂诗话》评曰:“王右丞辋川之游,裴迪为最契之友。其诗亦澹远清真,有山林之致。”可见其诗风之高洁闲远,深得山水真趣。
代表作品:
裴迪存诗不多,但以与王维合撰的**《辋川集》**最具代表性,尤以其中若干首最为后人称道,如:
1.《辋川集·秋晚山中》
荒村带返照,落叶乱纷纷。
古路无行客,寒山独见君。
此诗景静而情深,返照、落叶、古路、寒山几笔写出山中幽寂之美,也写出友人至深之意,极具画意。
2.《辋川集·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虽署名王维,然后人多认为裴迪也有合撰之功。此诗情景交融、虚实相间,堪称盛唐田园诗之绝唱。
3.《春晚过王处士书堂》
草绿云初起,山青花欲燃。
逍遥不知老,烟景似神仙。
语简意远,清逸自得,写出春日游览、心随景移的悠然心态。
文学成就:
裴迪虽存诗不多,但因与王维合作《辋川集》而在唐代诗坛留下独特地位。他的作品以山水田园为题材,清疏淡远、韵致自然,开创性地体现了诗与画的融合理想,成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一。作为盛唐文人中隐逸生活的践行者和书写者,他的诗作不仅描绘出自然之美,更寄寓出恬淡超然的审美追求和人格理想。在浓烈雄浑的盛唐诗风之外,裴迪以清淡简远的格调,为唐诗提供了另一种高雅疏逸的表现路径,丰富了山水诗的表现维度,对后世宋元文人诗及文人画的意境营造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他以“少作而有永味”的特质,被后世称为山林诗中的清音雅调。